□ 本报记者 丁书斌
□ 陈 楝
小河弯弯,流过田野。曾经,河上有座古桥,人们将这里叫桥河。桥河村极普通,坐落在大洪山南麓;桥河村不平凡,走过了一段美丽乡村的建设路。
桥河村位于湖北省京山市钱场镇,与天门市皂市镇接壤,汉宜省道(S107)过境桥河,武荆、随岳两条高速在此互通,交通优势明显;绿水堰中型水库坐落在此,自然环境优美。桥河村版土面积8.25平方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436户,1578人,耕地面积3926.6亩,其中二轮延包面积3926.6亩。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桥河村有山有水,人杰地灵。但曾经,却是全县有名的“问题”村:村里负债80多万元,9家石料场无序开采,村民人心涣散。
穷则思变。上级党组织回应群众呼声,对支部进行调整。2017年1月,钱场镇党委找到邵言红,让他担起桥河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目前,桥河村党总支下辖农村党支部、建材实业党支部、清河油脂党支部,共有党员62人。在邵言红带领下,新班子不负众望,闯出了一条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两年来,桥河村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通过采取村企共建、资源整合、优势互借、共同发展,以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为重点,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改善人居环境,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干部创事业 村民创家业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群众不敢趟的河,党员先趟,群众不敢翻的山,党员先翻。干成之后再带领群众一起干,这就是“党员创产业”。桥河村支部要求每个党员创办1个~2个产业,先个人致富,再带领村民致富。
“干部创事业”,集民智、聚民心、合民力、促民富。结合本村资源优势,桥河村成立了京山县桥河石料有限责任公司,主动引入统一营销、分户生产的公司化运作机制,实现了国家、集体、联营业主三方共赢,每年上缴国家税收达20万元,村集体年增收60万元。
通过招商引资,桥河村吸纳江西省高安市清河油脂厂项目落户该村,总投资3000万元,年产值过亿元,促进全村每年1500万斤粮食转化增值,解决了村里60多位劳动力的就业难题。
鼓励本村能人兴办企业。周和明家庭农场,2013年成功流转桥河村3450亩土地进行规模经营,主要种植水稻、花卉苗木、反季节蔬菜等项目。2018年生态鸡养殖达25,000只,解决了桥河村和金泉镇村30户贫困户就业、脱贫。
“村民创家业”,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截至目前,3个项目落户桥河村,村民共创办7家企业,年创产值1.5亿元,每年为村集体创收80万元。全村特色产业户达到224户。
产业兴旺了,桥河村发展村集体公共福利事业,设立了“村民养老生活补贴、村民子女育才基金”等8大村民福利基金,惠及全体村民。
杨炜男考取清华大学,获得村里奖励1万元。张玉柱考上武汉大学,获得奖励5000元。近几年,共有50多名大学生受到村里奖励。
村民福利基金建立以来,共有126名老人享受老年补贴,全村投入各项基金490余万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初心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桥河村以丰硕的经济发展成果反哺百姓,让村民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红利。”提起桥河村近几年的发展,钱场镇党委书记祝关宏如此评价。
悠悠古桥河 今日绽新颜
建设美丽乡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
根据村情和自然资源,桥河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总投资1542万元,主要围绕七大项展开。
道路硬化工程投资322万元,完成村级道路硬化3公里,文化广场建设1000平方米,河道渠道硬化。一是拦水坝硬化;二是河道两侧硬化、清淤;三是柳河支渠硬化。
绿化工程投资92.5万元。桂花树1000棵,金叶榆1000棵,大丹桂100棵,垂柳500棵,黄金槐1000棵,草坪2万平方米。
村庄亮化工程投资145万元。路灯120盏,草坪灯300盏,广场灯3盏,庭院灯200盏,灯带建设2万米。
净化工程投资359.5万元。安装自来水200户,建设垃圾池50个,设置垃圾箱100个,购置垃圾车1辆,购置清扫车1辆,购置洒水车1辆,建公厕2座,改厕120户,新建微动力污水处理站2处,铺设污水管道3000米,塘堰改造3口。
美化工程投资213万元。新建文化墙3000平方米,新建百姓舞台1座,新建网球场1片,新建篮球场1片,新建休闲步道1500米,新建休闲亭12座,新建休闲长廊,新建健身路径场。
乡村旅游投资75万元。新建农家乐2家,新建知青民宿5间,新建水上乐园(购置游船20支)。
产业投资335万元。新建牡丹、月季园50亩,新建白芍、白术等中药材基地500亩,优质稻桥米种植基地1000亩,新建花卉苗木基地200亩,黄鳝养殖100亩,精养鱼池300亩。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桥河村各项工程已接近完工。
绿水村边合 花开迎客来
2019年4月17日,记者来到桥河村,鲜花、喷泉、广场、林荫,一弯绿水绕着村旁缓缓流过,百米走廊、腾飞巨龙、挑角凉亭,一个个用紫薇装扮的景观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近年来,桥河村将240户散居村民迁入集中建设的居民小区,改善居住环境;筹资400余万元将村里的主要道路铺上油渣,实现了村组湾处处通公路;为集中居住的村民安装自来水管网,分散居住的村民打机井;建居民点下水道,配备垃圾桶,购置洒水车、垃圾车,组建了村卫生保洁队;修建了文体广场,建起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桥河村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相结合,走的是“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产业”双线并行的发展思路。桥河村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中心,打造柳河美丽乡村景观点、建设水上乐园等。新建的“景观带”是桥河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点睛之笔。景区有门票收入,牡丹、芍药、紫叶李、金叶榆等经济花卉也可以卖钱。这些收入给全村贫困户分红,每年可以增收2万多元。
待暮色降临,百米紫薇走廊的灯带依次亮起,村民活动广场上彩灯闪烁。村民们三三两两的聚拢过来,年轻人唱起了歌,孩子们滑起滑轮,就连外村的人们也慕名而来,一起享受着桥河村的美景。
看着灯光里欢歌笑语的村民,邵言红告诉记者:“桥河村建设美丽乡村总体目标,一年力争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产环境和人文景观,健全民生基础设施,村容整洁美观,村风文明高尚,家庭和谐美满。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本文配图由本报记者丁书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