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窗

书写易地扶贫搬迁“卢氏传奇”

2018年以来,河南省卢氏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在55个搬迁安置点建设配套产业基地71个,带动2583户10,539人受益

卢氏县兴贤里社区全景 聂金锋 摄

□ 牛富江

□ 本报记者 丁书斌

占全省搬迁总量超1/8、全市的1/2,占全县贫困人口的一半以上。

建设房屋9310套84.6万平方米,提前一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克服恶劣天气,创造了99天建成44栋楼的行业奇迹,用坚韧不拔、攻城拔寨的毅力彰显了“卢氏速度”。

在55个搬迁安置点建设配套产业基地71个,带动2583户10,539人受益。

全面完成2016年和2017年拆旧复垦任务,实现拆除率和复垦率双百目标,两批次完成土地复垦券交易1951亩,交易资金5.85亿元……

2018年以来,河南省卢氏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采取超常举措,奋力攻坚克难,统筹谋划、多措并举,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实现了全县“十三五”搬迁任务提前一年完成,2018年10月份召开的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和11月份召开的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均确定卢氏县为观摩点,整体工作受到国家省市高度评价。全县上下以奋发昂扬的斗志书写着易地扶贫搬迁的“卢氏传奇”。

任务繁重 统筹谋划

卢氏县是河南省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人口密度最小的深山区县,是国家秦巴山区特困连片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2016年初全县还有贫困人口19,645户631,3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8.9%,“一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三五户,少则一两家”是卢氏山区群众居住情形的真实写照。自然条件严酷、生存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现状尤为突出。吃水难、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的问题,成了很多贫困户的贫困根源。穷则思变,贫则奋起。卢氏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要之举,将“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理念贯穿于安置区选址、安置模式选择、安置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全过程。

卢氏县在建设安置小区时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立足卢氏资源禀赋条件和群众生活习惯,落实“五规合一”要求,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统筹整合资源,扎实有序做好安置点选址、方案编制、规划审定等前期工作,做到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产业集聚区建设等有机结合,因地制宜采取两种途径(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确定“四区一村”(城区、园区、镇区、景区、中心村)安置方式,实行多元化安置。在选址上做到“三避开”(避开地质灾害区、避开洪水威胁区、避开基本农田)、“四靠近”(靠近城区、靠近镇区、靠近产业园区和旅游景区);设计上守住“不让贫困户因搬迁增加负债”底线,实现“三个防止”(防止建筑面积过大、防止建设标准过高、防止资金投入过多)。针对中心村安置点的一户一宅特点,打两层的基础,建一层的房子,为群众脱贫后,方便续建二层。房屋建设上实行招标制、合同制、法人制、监理制“四制管理”,真正织牢施工、质量、资金安全网,守住搬迁对象精准的“界线”、建房面积的“标线”、搬迁不举债的“底线”。

官道口镇搬迁户程玉林说:“我的老家条件很艰苦,种着3亩庄稼,养活一家3口人,租别人一孔旧窑,一住就是12年,如今住进了安置小区,我们真是一步跨到小康社会了。”“一步跨到小康社会”程玉林的话说出了所有搬迁贫困户对共产党的感恩之情。

形势紧迫 有序实施

精准识别搬迁对象,确保应搬尽搬。“十三五”期间,卢氏县共识别搬迁对象3.38万人,搬迁规模占整个河南省易地扶贫搬迁总量的1/8。面对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卢氏县委、县政府不等不靠,果断决策,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城区、园区、镇区、景区、中心村“四区一村”安置方式,共建设集中安置点55个,按照“座座有特色,处处皆风景”的原则,全县共建设多层楼宇186栋、农家院落193套、景区民宿89套。

青山滴翠,高楼林立,排列有序,大气壮观。这是卢氏县横涧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兴贤里社区,2749个贫困家庭11,212名贫困群众告别世代累居的大山,在这里安下新家,开启脱贫致富新生活。

建筑工人秦志杰告诉记者,在建设社区的过程中,他连续工作306天没回家,孩子出生都没能回去,现在孩子都半岁了……他看着手机上孩子的照片眼睛湿润了。

兴贤里社区是卢氏县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的主战场,“小雨不停,大雨搭棚,夜里掌灯,昼夜施工”是这个安置点建设的生动写照,创造了“99天昼夜奋战,44栋全部封顶”的“卢氏速度”。去年9月30日,所有县级领导干部组织带领全县110家单位的2100余名志愿者参加义务劳动。他们来到兴贤里社区,开展“整洁卢氏、清洁家园”义务劳动,为即将搬迁入住新居的搬迁群众扫出干净路、清出舒适家。该社区位于横涧乡营子村,是全县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总规划占地288.88亩,共建设六层77栋安置楼、房屋2700余套。为全面提升社区环境面貌,使搬迁户能够搬进干净舒适的新家,县领导及志愿者密切合作,用扫把、垃圾斗等工具,对社区里的垃圾及卫生死角进行了认真清扫。

和兴贤里社区建设一样,所有的安置点建设都是只争朝夕、夜以继日,使卢氏县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三五”期间所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房子建成了,怎样才能实现顺利搬迁?官道口镇党委、镇政府积极帮助搬迁群众解离乡之忧,为搬迁群众提供牲畜寄养场所、为搬迁群众流转土地搭建平台、为适龄儿童就学提供政策保障,让群众放心搬迁。镇政府服务职能前移,集合16个便民服务场所和机构,为搬迁群众打造便民服务一条街。

截至2018年9月底,卢氏县55个安置点全面实现搬迁入住,3.38万贫困群众终于有了温暖的新家。

产业扶贫 攻坚克难

除了速度快、质量高是卢氏易地搬迁的亮点之外,为防止搬迁户出现“住着新房子,过着苦日子”,该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与落实产业扶贫结合起来,统筹盘活迁出区和安置区各种资源,实施产业扶贫,逐步解决“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生活好”的后续发展问题。卢氏县在55个搬迁安置点建设产业基地71个,带动2583户10,539人受益;建成扶贫车间23个,提供就业岗位6026个;光伏电站8个,使502户搬迁户稳定收益,实现产业配套全覆盖。将易地扶贫搬迁与“菌、药、果”等特色主导产业深度融合,采取了贫困户入股分红、承包租赁、劳务就业等形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为易地搬迁后续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带动贫困户就地就近创业致富。同时,该县把旅游扶贫作为产业扶贫的主攻方向,以主题景区为核心,以乡村旅游为引擎,着力推动旅游业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形成景区与农户互促繁荣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卢氏县兼顾搬迁与发展两个重点,通过抓产业发展,抓就业创业,使得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住上了好房子,还过上了好日子,为贫困群众高质量脱贫,探索出了一条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扶贫深度融合的卢氏路径。

资金缺口 借势化解

建设这么多的安置房屋需要投资20亿元之巨,对于卢氏县这个特困地区来说也是极大的负担。2015年底中央出台决定给出了政策红利:“利用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2月,国土资源部出台通知,明确提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开展增减挂钩的,可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

为落实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部署,卢氏县先后两批次申请宅基地复垦券预交易1951亩,成交金额5.86亿元。复垦券交易制度的实施,不仅给了该县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供了资金支持,也让更多的贫困户享受了土地政策带来的红利。

朱阳关镇涧北沟村郭玉亮是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他高兴地说:“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我一辈子也很难挪出穷窝,我们拆掉老房子,将宅基地复垦,不仅能分到钱,还能无偿住上新楼房。”郭玉亮嘴上说的“好政策”,就是河南省推行的宅基地复垦券制度,易地扶贫搬迁户把旧房危房腾退,由全县统一进行拆除复垦,节余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在省内公开交易。

卢氏县国土资源局苏庆辉说:“我县积极响应上级政策,主动作为,完成了2018年农村建设用地整治1624亩,其中1000亩用于增减挂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跨省调剂,可为我县筹措脱贫攻坚资金3亿元”。

2019-04-22 牛富江 丁书斌 2018年以来,河南省卢氏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在55个搬迁安置点建设配套产业基地71个,带动2583户10,539人受益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2080.htm 1 书写易地扶贫搬迁“卢氏传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