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角

推动银行资源进入证券业 优化金融结构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 连 平

关于金融结构优化、直接融资发展的讨论可以说是老生常谈。其中有两个领域的讨论较多,第一是关于直接融资自身发展及其在资本市场的领域中如何进一步优化;第二是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有关的外部环境的完善,例如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政策体系等讨论的也较多。但对于金融体系内部资源循环问题的讨论却比较少。

目前,金融体系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信托业、保险业、证券业的发展,与银行业相比差距很大。尤其是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相比,发展很不尽如人意。证券公司总资产加在一起不及银行业总资产的零头;从净资产角度看,证券业约仅占银行业的1/10。近年来,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发展较快,增速远高于证券公司。

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平衡,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政策和制度的影响。由于制度障碍,银行资源进入证券业受到了很大限制。《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不能投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但事实上银行投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不少,比如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再比如正在推进的理财子公司,在境外可以投资和收购证券公司和投资银行,却唯独不能投资境内证券公司,不能够参股或收购境内证券公司。其结果是在银行业资源进入证券业方面设置了很大的障碍。这种障碍看上去是法律障碍,因为是《商业银行法》的规定,但实质是政策障碍,法律中明确“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上述一系列非银子公司都是在“另有规定”下发展起来的。

银行业投资证券业对后者是有利的。商业银行拥有充足的资源,包括资本资源、客户资源、网络资源、风控机制资源等。目前银行客户资源和网络资源进入证券业本身并不存在很大障碍,但如果允许银行业投资证券业,可能有助于更多的银行优质客户进入上市序列,网络资源也能更好地为证券业运用。银行业的资本十分雄厚,如果银行业有5%的资本投入证券行业,证券公司的净资产可能至少增加50%,这样就有助于提升证券业的供给能力。

政策障碍问题既关系到直接融资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银行体系未来如何更好地优化。同时,现存的杠杆偏高问题、债务问题等与银行业资源更多的用于自我循环有很大关系。因此,当前应该从实际出发,切实解放思想,及时谋划相应的改革,消除这方面的政策障碍。

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问题长期存在,主要有两方面担忧。其一是担忧风险。银行资金的来源和负债是存款,而证券业是高风险行业,银行投资证券公司,可能会造成损失,从而损害存款人的利益。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资本市场刚刚兴起之时,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商业银行三者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你我不分,存在诸多问题。但时至今日,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日渐成熟,微观审慎监管不断强化;银行投资子公司后,风险的“防火墙”“隔离栏”非常有效。迄今为止,商业银行所参与的非银行子公司的大多数运行平稳,尤其是运用了新的科技手段,风险管控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银行海外投资子公司运行平稳的例子说明,银行拥有证券公司子公司的风险基本可控。

其二是担忧银行垄断证券业。这个担忧是银行资源进入证券业障碍迟迟不能突破的重要理由。目前,我国银行业虽然规模巨大,但银行涉足证券业时,监管部门可以做出明确规定,比如已经运用的“一参一控”,指银行可以参股一家证券公司,可以控股一家证券公司,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管控手段。银行业近20年的发展,已涉足了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领域,可迄今为止在保险业、信托业等非银行金融领域并没有出现垄断现象,这说明我国的政策管控十分有效。

从当前发展情况和从国际经验看,商业银行以子公司的形式进入证券行业,可以带动各种资源更好地进入证券业,对于证券行业的发展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银行业发展也会产生有利影响,因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将进一步拓展;通过优势行业的资源更加有效地注入弱势行业,有助于金融体系内部良性循环。因此,应突破政策障碍,积极推动银行资源进入证券业、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优化金融结构。

(作者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2019-04-17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1937.htm 1 推动银行资源进入证券业 优化金融结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