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角

有“库格”的智库才有存在价值

□ 曹诗佳

现在中国智库发展很快,可以说“智库的春天”或者“智库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当前智库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注重智库的内涵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决策需要,要防止三种不良倾向。

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上海市社科院原党委书记院长、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就自己在“大智库”与实体智库的工作经历、中国与欧美顶尖智库差距、公共外交教育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2004年7月,王荣华来到上海社会科学院,社科院经过几十年的起伏,面临着生存危机和发展问题。从那时起,王荣华开始了“智库”探索之路。

王荣华表示,社科院的优势是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综合能力比较强。它不像高校那样做的是纯粹学术研究,也不像政府研究室那样通常出一些短平快的方案。社科院有学科门类,又跟政府部门结合得比较密切,因此能够结合实际做出中长期的规划和方案。直到提出这样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明确定位,从“思想库智囊团”,到“智库立院”,上海社科院找到了其不可取代性,因而确立了存在价值和发展方向。

目前,中国智库发展得很快,“智库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中央很重视智库工作,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等许多报纸也有智库专栏。

王荣华坦言,“中国智库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库’多‘智’少。近年来大量智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智库数量第二大国。我们现在是智库大国,却还称不上智库强国。我们的短板是缺少高质量、高水平的智库,尤其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智库。”

当前智库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防止三种不良倾向:

一防变成“神学院”。智库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社会主义是我们的价值取向。但不能陷入教条主义,不能变成单纯的政策解释工具和他人意见的传声筒。

二防成为“翰林院”。不能让智库变成“奉命研究、奉命办院”,要紧紧围绕发展大局、社会经济重要问题,进行独立选题,独立研究。

三防变成“养老院”。不能把智库变成年龄大的干部的“安置所”。但另外,智库也需要长期的学术积累,按照学术研究的规律,让学者的学术生命有一定的延长。

面对智库“库”多“智”少的问题,就是要防止智库变成出产垃圾报告的造纸厂,成为“纸库”;也要防止智库为了商业利益,丧失公信力,为特殊利益集团发声,而成为敛财的“金库”。

智库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探索

现阶段智库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表现为三个“跟不上”和三个“不适应”。首先,智库发展视野跟不上。智库归纳总结性的研究多,政策阐述性的研究多,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研究少。其次,智库发展能力跟不上。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多,抢夺课题和话语权的多,深度和专业性研究少。再次,智库发展认知跟不上。智库现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机构贴牌、翻牌后都变成了智库。使用方对智库提供的咨询意见和方案也有存在束之高阁的情况,有些地方主管部门还不是很重视,或者说不信任智库,对研究人员造成较大的压力。

三个“不适应”主要体现在智库评价体系不适应,真正完善合理的中国智库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智库管理方式不适应。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缓慢,尚未找到真正适合智库的管理方法;智库传播方式不适应。对瞬息万变的国内外环境来不及作出反应,难以开展深入分析,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

王荣华进一步指出,智库要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领、社会服务,包括公共外交的功能。国有国格,人有人格,“库”也有“库格”。智库的独立思考与坚守就是其“库格”,也就是健康的智库文化。只有建立了这一广泛共识,才能使智库拥有公信力,智库才有存在的价值。

(本文由北京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提供)

2019-04-17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1938.htm 1 有“库格”的智库才有存在价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