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在四川代表团举行的开放日现场为四川深度贫困地区教育发声。他说,中央领导对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控辍保学工作高度关心关切,习近平总书记来四川视察时曾指出,四川既有可与东部地区相比肩的成都平原地区教育,又有发展相对滞后的盆周山区和川西高原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特别是作为“三区三州”之一的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更是重中之重、坚中之坚,必须集中力量啃下“硬骨头”。
“因此,四川‘穷省办大教育’的特征十分明显,恳请国家继续加大对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帮助解决教育扶贫资金筹措难题,并给予四川省教育扶贫特殊政策支持。”朱世宏说。
据悉,四川省以全国第七位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了全国第六位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支撑了全国第五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为此,朱世宏建议,立足深度贫困地区实际,不搞“一刀切”,考虑推迟消除大班额时间、适当增加教师编制数、建立深度贫困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参照西藏地区将凉山深度贫困县学生纳入教育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的“三包”补助范围等;加大对四川省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统筹力度,把帮扶的重点更多放在教师上,切实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朱世宏介绍说,2018年,他们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精准发力,努力解决“三个突出问题”:努力解决“留不住”问题。创新建立或试行“户籍与学籍系统定期比对、义务教育学生身份证学校集中托管、超龄生学业补偿、依法强制劝返复学、严厉打击违法用工”5项制度和政策,全面深入排查失学辍学学生。前不久,凉山州金阳县法院公开审理首例因辍学引发的“官告民”案件,案由是家长不送娃娃读书,被政府告上法庭,产生广泛影响。努力解决“听不懂”问题。四川民族地区失辍学的主要原因不是贫困,而是听不懂普通话导致的厌学辍学。为帮助幼儿在学前阶段过好普通话关,四川省启动“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提升计划,决定用3年时间对辅导员进行全员培训。2018年,共安排3000万元资金,委托14所师范院校,对5000名“一村一幼”辅导员进行了一个月的暑期普通话和保教技能培训,辅导员普通话及保教水平大幅提升。努力解决“下不去”问题。启动实施“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采取“订单招生、降分录取、免费就学、定制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2018年~2020年期间,每年免费定向培养1000名紧缺专业大学本科生和2500名高职高专技能人才。
朱世宏表示,为确保2020年深度贫困地区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四川下一步将努力打赢打好三场硬战:打好控辍保学“歼灭战”。目前,凉山州已锁定辍学失学儿童少年58,893名,劝返42,599名,把劝回来的学生装进教室难,要让他们复好学就更难。打好提升办学条件“攻坚战”。四川省18个未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评估认定的县,集中在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与标准差距还很大,既有“大班额”,也有“大通铺”,必须尽最大努力补齐短板。打好教师队伍建设“持久战”。一些边远山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招不进”“留不住”“教不好”问题突出,学校开齐开足课程困难。若统筹考虑失辍学学生复学因素,仅凉山州中小学教师编制缺口就达1万个,四川省统筹调剂了3000个,但仍然缺编7000多个,需用改革创新办法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