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庆国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民政协履职尽责、参政议政的一条重大原则。
记者从正在召开的上海市两会了解到,2018年,上海政协服务全市中心工作,聚焦市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精心选题,深入调研,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围绕上海市委交办的6项任务开展重大课题调研,结合实施年度协商计划开展10项重点课题调研,全年共开展各类调研活动400多次,收集各类问题1000余个,征集各类意见建议500余条,提出的意见建议受到各方高度重视。
聚焦发展短板和民生大计,积极建言献策
上海政协坚持履职为民,积极协助市委市政府破解发展瓶颈和民生难题。按照中共上海市委部署要求,去年以来,集中力量围绕“老、小、旧、远”四个问题,开展重大课题调研。
被称为“上海之根”的老城厢,名人故居集中,文物古迹众多,除了著名的豫园、城隍庙、老城墙大境阁等,还有徐光启的故居九间楼等一大批古迹遗址,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然而,生活在繁华都市中心城区的20万老城厢居民,却面临着做饭难、如厕难、洗浴难等一系列生活难题,还有近2万个马桶仍在使用。
上海市政协常委、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和城市建设委员会主任陆月星介绍,老城厢是中心城区唯一一处以上海传统地域文化为风貌特征的历史文化风貌区,随着历史变迁,老城厢的破落与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发展目标形成了巨大落差。如何保护与更新,成为老城厢面临的两难课题。
聚焦老城厢风貌保护和旧区改造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症结,上海市政协主席董云虎亲自挂帅,组织委员分别对黄浦、杨浦、虹口、静安、普陀五个区的旧区改造情况进行调研视察,了解工作进展,查找难点原因,并就加快推进旧区改造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课题调研先后历时5个多月,超过800人次的常委、委员和专家参与。经过50多次深入调研,课题组在充分了解情况、充分听取意见、充分借鉴经验和系统梳理、深入剖析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创新体制机制、制定特殊政策、突出规划引领、强化法制保障等六个方面28条综合性对策建议。这一课题调研,不仅为解决老城厢问题找到了思路,同时为解决全市的旧区改造问题提供了不少借鉴和启示。
随着城市人口逐步步入老龄社会,老百姓对养老的需求一天天在放大。以老年人助餐为例,此前的一些规定对养老助餐设定了很多详细的条件和门槛,与市民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老龄人口一天天在增加,如何满足这些人的基本需求?上海政协委员凤懋伦介绍,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沉到基层找问题,课题组发现,光靠政府部门提供助餐服务,这样的模式难以为继。应该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由政府制定标准和指导价格,以社区食堂为载体,借用白领午餐模式,鼓励企事业、养老机构食堂等参与竞争,这样才能让养老助餐服务更持久。
创新民主监督,推动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上海政协坚持问题导向,综合运用调研、协商、视察、提案等多种形式,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改革举措、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积极有效地开展民主监督。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市政协各界别、各专门委员会积极运用提案等多种方式建言献策、履行职责,为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出谋划策。截至去年底,共提交提案847件,经审查立案820件,目前已办复812件,推动解决了一大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以及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2018年,上海政协积极探索创新监督性会议机制,先后就“科创中心建设重大政策举措落实落地”“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市本级财政决算”“食品安全监管”“重点行业达标排放改造”等,举行专题监督性常委会议。围绕打通长三角省界断头路、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发展特色旅游业、建设国际消费城市、美丽乡村建设与垃圾分类处理等10个提案专题,由市政协领导牵头推动,加强提案办理协商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