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兰 云
如何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河北省邢台市在深、实、细上下功夫,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目标,大力推行“两不见面”改革,积极实施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线上线下“一张网”等改革举措,全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平台,做到企业“不跑腿”,部门“动起来”,以实实在在的便民措施促进行政服务效能大幅提升。2018年11月26日,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中,邢台市“两不见面”改革位列其中。
深化“两不见面”改革
精准帮扶企业
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一直是邢台市优化营商环境的主抓手。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切实增强市场主体的改革获得感,2018年3月,邢台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两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实施方案》,内容涉及服务对象、服务流程、服务方式等6类服务事项和48项清单。
方案制定后,邢台市行政审批局成立“两不见面”审批领导小组,从领导班子和审批科长中选取了20名“服务员”,对列入服务范围的企业或项目单位建立服务“直通车”,实现联系服务“全天候”。(“两不见面”即:市场主体、项目单位不与多职能部门见面,不与征地拆迁等相关方见面)。
为了使“两不见面”审批服务顺利推进,邢台市审批局带队先后赴15个县市区的60多家企业走访调研,现场了解和解决企业难题,靶向施策有针对性地制定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措施,实现了企业“不跑腿”、部门“动起来”这一重大转变,一大批知名企业重点项目感受到了“邢台速度”和“邢台温度”。
随着“两不见面”的深入推进,各地形成了良好的营商氛围,市、县职能部门根据企业需要,分级组建专业代办队伍,提供全流程、一对一无偿代办服务;推行“全程网办”“容缺受理”“无休日预约服务”等模式,打造“永不打烊的政府”,企业注册时间由35天压缩至5天,市场主体以每天300户左右的数量激增。
如威县成立“两不见面”代办服务中心,对列入服务范围的企业或项目,设置专门人员“一对一”服务。成立以来,累计提供代办帮办服务1300余次,企业满意度明显提升。
工程建设项目一直是行政审批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临西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全县16次不同规格会议,研究讨论方案举措,制定“两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实施方案等,成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县。以此为基础,改革继续延伸,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实现“两不见面”竞拍。据介绍,邢台市2017年已实现土地出让全程电子化,2018年又将政府采购、建设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等项目招投标全部纳入,自12月1日起,全市范围内招投标项目全部通过电子交易平台开展招投标活动。
随着公共资源交易改革进一步深化,通过网上发布招标公告,让企业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各类招投标信息,随时随地参加各类招投标活动,同时避免交易过程人为干扰,公共资源配置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土地“招拍挂”溢价率达115.47%,溢价40亿元。
深化“一张网”改革
优化服务平台
获得点赞的背后,是邢台市始终坚持以群众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来推进改革。通过建立线上线下“一张网”,服务平台更加优化,全市目前1万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已入库完毕,并在河北政务服务网发布,邢台市行政审批局360项业务已使用平台开展在线办理。市级政务服务事项838项,网上可办率达80%。
各县(市、区)政务服务中的9151项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61.78%;各县级审批局已陆续使用市县一体化业务办公系统开展办件工作,并延伸到乡、村服务终端,政务服务便捷化,更让居民百姓从中受益。
威县依托河北政务服务网,升级一窗受理和行政审批系统,对全部393项政务服务事项中的391个事项开通了在线申报、网上预审,网上可办率99.5%,居全省前列。
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吸引了一大批优质企业和生产要素聚集,截至目前,邢台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514,635户,比上年增长18.27%,位居全省第二位;企业总量达到128,024户,比上年增长21.15%。其中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00,531户,增长率达到33.62%,位居全省第二位。
“新型政商关系”和“两不见面”改革已经成为邢台营商环境的两张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