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安平 金可文
贵州省天柱县蓝田镇东风村坐落于清水江畔的一个山坳里,是一个少数民族村落,远远眺望,白墙青瓦的民居错落有致,门前田坝上产业成群,谁会想到,三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空壳村”“贫困村”。
要让一个深度贫困村三年时间变成一个产业示范村,有人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天柱县蓝田镇东风村却让它变成了现实。是什么让这片贫瘠的土地瞬间焕发生机?日前,笔者来到东风村探寻了脱贫致富的“密码”。
书记带头干
空壳村变成示范村
“张美椿绝对是办实事的书记!没有他硬着头皮办起第一家农业合作社,就没有现在的产业群,更没有今天的新变化!”12月2日,正在果园采果的村民杨清军告诉笔者。
东风村一半以上的村民居住在偏僻的山寨,他们以传统方式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2014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全村1025户农民,仍有235户未脱贫,相当于4户农民中就有1户是贫困户。
如何带领群众致富?怎样才能让贫困户脱贫?2014年,东风村党总支书记张美椿刚上任时,这两大问题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
张美椿查找差距,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决定走产业发展之路,带动农民发家致富。当年5月,他多方筹资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共计53人远赴广西、重庆和省内凯里、施秉等地考察取经,亲身体验他乡的致富产业,让党员、群众长了见识,有了信心。
回来后,东风村在村“两委”扩大会上确立了“党建引领、产业支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产业发展计划,发扬书记带头干,党员带着干,党群一起干的“三干”精神,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张美椿亲自着手成立种植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53人的考察队伍回来,决定发展产业仅有7人。张美椿偷偷拿了妻子用来给儿子结婚和父亲治病的5万元,又瞒着妻子到银行贷了5万元,第一个入股合作社。看到张美椿的决心后,陆续有4名党员和2名村民也交了股金。当年他们股东7人种植300亩中药材头花蓼、黄精和罗汉果,收益40万元。村民见着了实惠,看到了盼头,一个个跃跃欲试,纷纷报名“入伙”,有的入现金股,有的以土地入股。
第一个合作社日益壮大,张美椿又着手创建支部牵头,每位党员股东必须通过产业帮扶带动2名以上的贫困户加入产业发展、农家乐经营等脱贫致富,探索“党建扶贫农庄+贫困户”利益联结扶贫新模式,建立“党建扶贫农庄”。“党建扶贫农庄”的创建聚集了人气,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头雁效应”,引起了村级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产业的N次方速增。
部分村民开始另立门户,效仿张美椿先后兴办起精品水果种植、林嘎子土鸡养殖等5家龙头合作社,社员超过200人。一些小户则与各类小型、微型种植场和养殖场抱团发展,社员达1200人。
如今,东风村的产业从中药材到精品水果种植,从水产养殖到畜禽养殖,不仅实现了“一村一业”全覆盖,还使得“一组一业”遍地开花,每个贫困户均有一至两个产业支撑。
今年,东风村先后入选全县党建示范村、全县新农村示范村,村党支部被县委授予“全县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村党总支书记张美椿被省委授予“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党组织书记”。
东风村探索“党建扶贫农庄+”利益联结扶贫模式的成功经验在全县推广,“党建、产业、扶贫”在这里成为乡村振兴的关联词,引来了湖南、广西和省内各县市参观团前来学习取经。
党员带着干
欠债佬变成新储户
近年来,东风村充分发挥党员敢于冲锋、敢于创新、敢于尝试的先锋精神,将有意愿、有能力发展产业的党员凝聚起来,组成产业发展先锋队,率先发展产业10余个,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
党员杨克榜是东风村“两委”的干部之一,一边引进豪猪发展特种驯养业,一边带着杨政辉等10位村民种植精品水果。
2014年,杨政辉从杭州打工返乡,因使用耕田机不慎,左脚严重受伤截肢,落下了三等残疾。几个月的住院治疗,让他欠下5万多元外债,当年被村里定为贫困户。
在杨克榜鼓励带动下,杨政辉安上假肢重新投入产业发展。2016年初,杨克榜帮他协调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党建扶贫农庄+合作社”模式,规模化种植提子和草莓。
今年提子喜获丰收,全年纯收入15万多元。合作社的其他10多名社员,也人均创收1.5万元,同时还让30余名贫困户从劳务中得到不低于6000元的工资收入。杨政辉喜滋滋地说:“今年不但还清因伤残欠下的贷款,还成了银行的新储户。”
像杨清军和杨克榜一样,东风村的75名党员,纷纷带头兴办党建专业合作社,组建“十户一体”,将贫困户组织起来,“捆绑”到产业链上去,让他们早日摆脱贫困。
如今,在“党建扶贫农庄+”模式下,兴办各类产业30多个,带动东风村从事小种植、小养殖产业的农民超过1000人,并长期解决当地劳动力800多人固定就业,原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了银行代发工资的“产业工人”。
党群一起干
苦日子变成新生活
从去年开始,东风村抓住农村“三变”改革,将村民流转的2000余亩土地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入股到合作社,让村民人人都成为股东,把村民带到产业发展的链条上,让扶贫、脱贫成为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事情,在全村形成了党员群众大干、快干、一起干的浓厚氛围。
12月5日清晨,笔者来到东风村时,正赶上一群民工将刚采摘的百香果按大小分拣入筐。这群人中,大部分是留守妇女,9月份以来,随着百香果相继成熟,她们每天都到果园里采摘果子,务工报酬以小时和采摘果子的数量进行综合计算,每人每月工资均在2000元以上。
今年36岁的吴树花,因为丈夫患肝硬化,债台高筑,导致家里一直贫困,长期在百香果、黄精白芨种植基地务工,每天工资60~80元,2017年务工收入5000元,2018年务工已收入8000元。
目前,东风村规模化种植黄精白芨300余亩,四季果园200亩,提子150亩,牧草500亩,百香果600亩,食用菌10万棒。规模化养殖荷花鱼100亩,种草养牛1000头,林下养鸡4万只。仅2018年就流转土地2000余亩,收益100万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多元。一串串数字,见证了三年多来东风村由贫困落后向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完美转型。
脱贫富裕后,东风村的农民开始组建群众文化队,农忙时他们是农民,农闲时变成演员,自编自导节目到村寨广场跳舞、唱歌、说相声,享受着现代农村幸福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