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视窗

念好六字经 唱响改革曲

湖北仙桃市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传统农业转型发展,努力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 本报记者 孙 俨 左耀宏

□ 张业辉 肖文涛

湖北省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具有2000多年的农耕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农业大市。近年来,该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念好“六字经”,唱响“改革曲”,着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念好“调”字经

打造特色化的富民产业

立足资源优势,顺应市场变化,进一步调好调顺调优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特色富民产业。

仙桃市土地肥沃,富含人体必需的硒元素,为此,该市凭借资源优势,全力打响富硒品牌。大力实施百万亩富硒产业开发工程,全力建设荆楚富硒粮仓,打造中国富硒农都品牌。高标准建成富硒农产品基地56万亩,成功申报“仙桃富硒大米”“仙桃富硒黄鳝”国家地理商标,相继推出系列富硒品牌,“福临门”富硒米连续三年荣获“中国名优硒产品”称号。

仙桃是水乡园林城市,水资源丰富,该市顺应市场需求,全面发展名特水产。在全市范围深度调整水产养殖结构,全面推广普及名特品种和高效模式,目前仙桃名特水产养殖比重突破了80%,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日益显现。成功攻克鳝鱼种苗繁育这一世界性难题,仙桃已初步实现黄鳝种苗从“求天下”向“供天下”转变的格局,“中国黄鳝之都”金字招牌进一步巩固。

同时,仙桃市全域推行绿色种养。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相继推广“畜—沼—菜”“畜—沼—渔”等生态种养模式20万亩。以非隆、维康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龙头,推广黑水虻养殖技术,开创了“前店后厂”、就地消纳转化粪污的新局面,带动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60%。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成功申报无公害农产品206个、绿色食品15个。

念好“融”字经

发展多元化的业态模式

坚持顺势而动、造势而为,积极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努力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该市聚焦千亿农产品加工大市目标,坚持招培并举,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转化增值。推进“农业+食品”模式,全市发展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45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610亿元,每年净增100亿元,五年实现翻两番,连续六年居湖北省县市第一。

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契机,深度挖掘农业旅游资源,精心打造农业旅游品牌。以排湖中国休闲谷、沙湖国家湿地公园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游,以胡场阿尔迪生态园、陈场心怡农场为代表的田园农业游,以彭场战友巨田为代表的园林观光游,以九合兰园为代表的农业科技游等“农业+旅游”多元业态发展格局已初具雏形。

强化“电商换市”理念,推行“农业+电商”。依托京东仙桃特产馆、苏宁仙桃特色馆、仙品购微商城等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推动仙桃皮盐蛋、泡藕带、毛嘴卤鸡等57个品类农产品“触网”流通,走向全国市场,进军海外市场,以线上品牌营销带活线下产业发展。

念好“育”字经

壮大规模化的市场主体

仙桃市坚持把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抓手,全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做大做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招大培强育主体。积极推动项目资金、要素保障、服务力量等资源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组织吸引力、富民带动力的标杆型现代市场主体。全市共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937个,其中,规模种养大户3086个,家庭农场1102家,合作组织1652个,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7家,培育出全国最大的黄鳝养殖家庭农场——科旺,全国最大的中华鳖繁育企业——宏旺,全国最大的水产专业合作社——强农,华中最大最先进的双孢菇生产加工基地——菇珍园等一批“单打冠军”。

土地流转育主体。加快推动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流转,向特色高效优势产业集中。积极构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让农民一手拿土地租金,一手拿务工薪金,离土不离乡,就地增收致富。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68.5万亩,带动农户11万户以上,人均纯收入1.8万元。

政策扶持育主体。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全力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跨越式发展。对土地流转规模在2000亩以上且流转合同在五年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亩一次性奖励100元。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列为财政支农项目申报和实施主体,在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农业等项目建设上统筹考虑。

念好“美”字经

建设生态化的水乡田园

仙桃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让农村重现碧水蓝天、鸟语花香的水乡田园美景。

美生态。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大力推进染绿泼绿工程,全市植树造林540万株,完成绿化面积5.25万亩。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大力实施河湖清淤、水道畅通、堵口截污、岸线绿化和水土保持五大工程,让仙桃的水动起来、清起来、唱起来。

美环境。掀起环保风暴,重拳整治畜禽养殖污染,依法拆除养殖场所274户、关停630户、整改1450户,其中禁养区386户全部关停。乡镇生活污水治理PPP项目主体厂区建设累计完成工程量占比86.19%。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建立起“户归桶、组分类、村保洁、镇运转、市处理”的一把扫帚扫到底模式,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5%,连续两年获得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先进市(州)”称号。

美乡村。全域开展美丽乡村试点工作,一批试点乡村规划设计浮出水面,一批试点乡村民居改造拉开序幕,一批试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彭场镇大岭村牛鼻岛美丽乡村建设首期工程基本完工,村容村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生动诠释。

念好“补”字经

筑牢现代化的设施保障

聚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还欠账、保安全,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加速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基本农田为依托、特色产业为重点、集中连片为取向,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8个要素配套项目,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谋划推进环排湖2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启动了项目区道路改造、河道整治等骨干工程。

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每年投入2亿元以上,重点实施“心脏”枢纽工程、河道沟渠畅通工程、“互联互通”工程和清障除杂工程等四大工程,农业防灾减灾和服务社会功能得到全面提升。

加力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全面实施“土地整治+”工程,探索国家土地整治项目、增减挂钩项目和占补平衡项目等三类项目整合实施新思路,实现土地整治效益最大化。深化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在试点推动农民自建和“委托代建”管理模式基础上,试行管理责任主体下放乡镇新举措,推行“政府主抓、部门主管、乡镇主体”项目实施新模式。

念好“改”字经

健全科学化的体制机制

构建服务型的政府,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创新农业金融支持模式。按照“项目依照规划立、资金围绕项目投”的原则,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力求好钢用在刀刃上,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针对农民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的现状,积极推进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依托农合联平台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为19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5317万元,有效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完成了土地确权颁证重大改革,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制定《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带动全市土地流转率突破50%。农村集体资产评估、登记工作有序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已在全市范围内试点展开。

优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机制,广泛开展种养高效模式和实用技术培训,创建农产品高产高效示范基地22.2万亩。支持中高等院校、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实训基地,开展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在全市上下形成一主多元、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018-12-12 孙 俨 左耀宏 张业辉 肖文涛 湖北仙桃市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传统农业转型发展,努力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367.htm 1 念好六字经 唱响改革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