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沙会堂
12月8日~9日,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在江苏徐州召开,贯彻落实国家《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和《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部署要求,共商融合共赢新举措,共建协同发展新机制,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江苏省副省长王江、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安利民等出席会议。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是今年10月6日国务院批复实施的国家重点区域规划,该规划提出淮海经济区的概念,明确了淮海经济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宿州、淮北、商丘、枣庄、济宁、临沂、菏泽等市,为下一步区域内各城市在交通、产业、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融合协调发展拓展了空间。
王江在会上指出,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以扬子江城市群为引擎,以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海经济区为支撑的“1+3”重点功能区战略,更大范围优化区域布局。在国家发改委和江苏省政府支持下,淮海经济区各成员市达成一致共识,一致认为区域合作迈入新时代,迎来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希望淮海经济区各市在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探索协同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在区域合作上拓展新空间,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将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合作项目;在科技创新上汇聚新动能,将创新链、要素链、产业链、价值链等连接成为跨区域和城际联动发展的纽带;在双向开放上展现新作为,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发展的重大机遇,使淮海经济区一跃成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开放枢纽。
有关专家表示,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的召开,开启了区域协同发展、携手崛起的新征程。希望淮海经济区各市积极融入国家发展重大战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能源、农业、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领域的产业合作,推动企业、产品、技术、品牌等“走出去”和“引进来”;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合作,在产业转移、要素配置、人文交流等方面促进资源共享、实现共同发展;加强与淮河生态经济带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中西部内陆崛起区的合作,着力推动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的合作发展,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板。
座谈会上,淮海经济区各市领导,以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先后发言,对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落实协同发展举措等提出建议和意见。大家一致表示,要利用好市场机制和共建共享方法,在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深化合作,提高合作层次和水平,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更多行业间搭建跨地区、跨行业的产业、技术、金融、人才等合作平台,将机遇转化为务实的工作举措和可行的合作项目,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会议签署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研究通过《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宣言》。会前,与会人员参观考察了徐州市美丽乡村、科技创新、城乡建设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