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视窗

如何为新闻稿件“增光添彩”

——浅析成语在报刊中的正确写法和用法

□ 白育红

近年来,报刊中出现错写成语、误用成语的情况并不少见。虽然引用成语在新闻报道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却决定着新闻稿件的好坏,影响着报刊的品质。

提起成语,我们都很熟悉。为了使报刊语言优美、生动,作者在创作时经常使用成语。恰当地引用成语,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使文章言简意赅,并增加表达的广度和深度。反之,则容易产生误解,甚至闹出笑话。

报刊中错写成语、误用成语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成语的书写形式不规范。分析起来有5类:因误写同音字(或近音字)而致误的;因误写近形字而致误的;因误写形似声近字而致误的;因语素排列次序失当而致误的;因其他原因而致误的,其中以因误写同音字(或近音字)而致误的,最为常见。

误用成语。经常犯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色彩不当、用错对象、轻重不当。

望文生义是由于不能准确理解成语的整体含义,甚至以今义曲解成语引起的。例如,“在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文不加点”应指作文一挥而就,不加修改成文,例句显然将它理解成了“写文章不加标点符号”。

色彩不当是由于不能辨识表义相近的成语的褒贬色彩而引起的。例如,“谭嗣同是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似乎少些刚烈。”“始作俑者”是指首开某种恶劣风气的人,或第一个做坏事的人,属于贬义词,例句显然未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

用错对象是由于未弄清成语的特定含义、适用范围而引起的。例如,“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当然不能用来修饰商品。

轻重不当是由于不能理解词义相近的成语表义程度的轻重而引起的。例如,“你真是高瞻远瞩啊,开学就提前准备好了,因此这次考试取得了班上前三名的好成绩。”“高瞻远瞩”语义太重,应用“先见之明”。

如何引用成语,才能保证所引用的成语在写法和用法上都正确呢?

首先,要了解成语的特点。

成语是指语言现象中常用而又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它结构凝练而富于表现力,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一般说来,成语具有古语性、定型性、完整性的特点。

古语性。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词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如“不过尔尔”中,前一个“尔”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后一个“尔”同“耳”,相当于“罢了”。意思是“也不过如此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定型性。成语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也不能随意换字或增减字。“入木三分”不能说“三分入木”。

以上说的是一般情况,但有些成语,在不变更基本结构和原来意义的前提下,个别音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次序或是换成别的音节。如“千钧一发”换成“一发千钧”,“同工异曲”换成“异曲同工”,“每下愈况”换成“每况愈下”。

而有些成语由于变动就改变了原意,成了另一个成语了。如“小题大做”与“大题小作”这两个成语,前者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处理,后者则比喻把大问题当做小事情来处理。

完整性。成语的各个组成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意思,不能把它割裂开来。如“义无返顾”中,“义”是指应该做的事,正义的事;“反顾”指回头看。把“义”“无”“反顾”连起来理解为:做正义的事,勇往直前,绝不回头,亦指为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回头。

其次,要了解成语的来源。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历史事实。比如,“完璧归赵”“擢发难数”“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都是出自历史事实的。

前人故事。比如,“满城风雨”“威武不屈”“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门可罗雀”,都是由前人故事而来的成语。

寓言传说。由寓言故事来的成语,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比如,“杞人忧天”“邯郸学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

古人原句。比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更上一层楼”“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笔成章”“一鸣惊人”等,都是用古人的原句。

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有些成语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语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语句略加改变,然后使用的。截用或改变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其符合成语的结构形式。例如,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篇里有两句话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后人从这两句话里,取出“舍生取义”这四个字作为成语,表示为了维护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品质。

成语里面的“一曝十寒”“一毛不拔”“近水楼台”“一丘之貉”等,也都属于这一类。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

人民群众用过的精炼词组。在成语里边占比重较大的,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其中有一些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生活气息。例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囫囵吞枣”“另起炉灶”“三三两两”“大刀阔斧”等。这类成语,因为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都比较好,所以历来被人们广泛使用。

谚语俗语。例如,“亡羊补牢”“敝帚千金”“牛头不对马嘴”“坐山观虎斗”“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乌鸦一般黑”等,都属于这一类。

外来的成语。我们使用的成语,也有来自佛经里边的语句和典故。例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回头是岸”等皆是。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变成了中国人使用的成语。例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物竞天择”等都是。

改造的成语。为了表达或行文上的需要,也可以更换一两个字,巧妙地把它加以改造使用。例如,把“事半功倍”改为“事倍功半”;把“一举两得”改为“一举三得”“一举多得”;把“一箭双雕”改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等。

新生成语。在生产、科学实践中,也产生了许多新成语,例如,“推陈出新”“只争朝夕”“百花齐放”“缩手缩脚”等。

再次,要理解成语的语境、原意、适用范围。

了解成语的特点。

理解成语中关键词的含义。

例1:不刊之论:“刊”指消除,“不刊”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这个成语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如果把“刊”理解为“刊登”“刊载”,那么把这个成语解释为不能刊登的言论,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例2:登堂入室:“堂”指古代宫室的前屋,“室”指古代宫室的后屋。意思是登上厅堂,进入内室。“入室”比喻达到最高境界,“登堂”仅次于“入室”,整个成语比喻造诣逐渐达到高深的程度。

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

例1:和盘托出:原意是端东西时连盘子一起托了出来。比喻毫无保留地说出实情。了解该成语的原义和比喻义,使用时就不会出差错。

例2:李代桃僵:语出古乐府《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本来是用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

形相近而义不同的。例如,“骇人听闻”与“耸人听闻”。这两个成语只有开头的一个字不同。两者都有“听了使人震惊”的意思,而“耸人听闻”还有“夸大或捏造事实来使人震惊”的意思。例如,“他们散布了许多耸人听闻的谣言,企图扰乱人心”。这句中的“谣言”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因此用“耸人听闻”来与它搭配是恰当的,如果用“骇人听闻”就不确切。

意义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例如,“功亏一篑”与“前功尽弃”,这两个成语都有“最后未能完成,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费”的意思,而“前功尽弃”这个成语本身并未指明以前的努力为什么白费。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褒、贬色彩不同的。例如,“半斤八两”与“平分秋色”。“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多含贬义。“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也比喻不相上下,可以匹敌。比如,他的技艺很好,可与名家平分秋色。这是褒义。

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

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范围,或人或事,不能张冠李戴。如“汗牛充栋”仅用于物(书),不能用于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都是指从小就相识的异性,不能用在同性身上;“举案齐眉”只能用在夫妻之间,不能用在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眉飞色舞”只用于人,不用于其他事物;“相提并论”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老气横秋”可用于三类人:老练而自负的人、没有朝气的年轻人、摆老资格的老年人。

可见,成语的正确用法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使用得好不好)。

因此,在引用成语时,只有理解成语的语境、原意、适用范围,才能正确使用成语。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平时注意积累,不断丰富词汇,才能在写作/写稿时,恰当地使用成语,妙笔生花,为新闻稿件“增光添彩”。

2018-09-26 白育红 ——浅析成语在报刊中的正确写法和用法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170.htm 1 如何为新闻稿件“增光添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