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心萍
“国内的认证机构快快成长起来吧!”前不久,笔者到深圳搞调查时,一家芯片设计企业负责人告诉笔者,设计一款芯片,推向市场前需要进行认证,但目前具备相应能力的认证机构都在国外。到国外机构每做一次认证就得耗时1年~2年,费用也颇为高昂,成为企业创新的新障碍。
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认证的需求将呈井喷式增长。从供给端看,企业想实现转型升级,推出好产品,但如何证明自己?得靠认证这一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否则企业自说自话,难以在短时间内说服市场。尤其是在创新领域,企业投入大量研发费用,开发出新材料、新产品,如果没有机构可为其认证,往往无法推向市场。从消费端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期待更多高质量的产品,如有机食品、智能家居等。可是怎么选才能安心?认证依旧是重要一环。
与旺盛的认证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认证产业的结构性供给不足。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累计颁发产品认证证书89.3万张,位列全球首位,这其中强制性产品认证有60.1万张,占比超过一半,真正满足企业高端产品、核心技术创新的认证明显不足。换言之,我国的现有认证体系更注重“保底”功效,缺乏“拉高”功能,这与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不匹配。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标准认证,而要让认证产业好起来、旺起来,就得多方努力、形成合力。一方面,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完善公平竞争环境;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不妨也像振兴实体经济一样,多出台一些激励政策,让认证行业得到快速发展。
对于企业而言,抢抓机遇、苦练内功是硬道理。谁能实时追踪全球最新法令和标准的更新,能研发针对新产品和新标准的检测方法,能提供满足需求的认证产品,谁就能站上转型升级的风口。鉴于目前我国工业分工十分细致,认证机构不妨握指成拳,对一些关键共性技术进行共同攻关,补上能力短板。
我国认证服务尽快强起来,将成为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