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晓光 梁畅水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受到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支持与参与,以出口产品为主的我国机电产品企业迎来大好机遇。目前,我国机电产品已初步形成门类齐全、行业特色鲜明且以高科技、高附加值为主导的商品结构。2017年以来,出口的前十大类产品已主要由通信设备及零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零附件,电子元器件、电工器材、仪器仪表和汽车等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构成。机电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使得当前机电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呈现出速度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经济合作无疑将遵循市场规律。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机电产业有哪些优势?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有市场必有竞争,我国机电产品还需在哪方面提高水平?日前,我们采访了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张钰晶。
以境外合作园区为平台
深化经贸产业合作
总结这几年的发展经验,张钰晶表示,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在品牌、研发、销售渠道、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推动机电行业从量到质进行着深层次变化。
“并购正成为企业加快升级的捷径,有实力和国际眼光的企业,抓住国外产业格局调整的有利时机,通过收购、控股国际老牌机电企业等方式,获得专利、品牌、市场渠道等资源,为全球用户提供本地化服务,一举在品牌和创新能力方面跻身世界前列,推动由产品国际化向企业国际化方向快速发展。”张钰晶说,现在“走出去”投资设厂增多,企业全球配置资源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借助国外吸引制造业投资、提供诸多优惠政策的有利契机,通过在当地投资设厂既可以拉近与市场的距离,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以降低贸易摩擦等风险,更加重视产学研合作,研发制造水平逐步提高。
从2015年开始,商会就参与境外园区投资促进工作,已与我国投资主体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40多家境外园区和10多个沿线国家的自建园区建立了密切工作联系,形成了“境外合作区投资促进工作机制”。
张钰晶说,明年还将以促进经贸和产业合作为重点,持续开展园区对接交流活动,广泛收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信息,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金融、保险机构,组成联合体对接并落地合作项目,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产业融合与对接水平,为我国优势产能、资本、设备、标准走进沿线国家搭建合作与交流平台。
拓展国际联络渠道
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为更好地服务企业“走出去”,商会陆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几十个行业组织、专业服务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承担着亚信实业家委员会、中俄机电商会、中阿(阿联酋)、中沙(沙特)企业家互访机制和中意业家委员会、中芬创新企业合作委员会等政府多双边工作机制秘书处工作。
张钰晶表示,2018年还将进一步深化多双边工作机制和国际联络渠道服务内容,更多将产业合作、项目对接、人员互访、金融支持等内容融入其中,围绕泰国、老挝、柬埔寨以及新加坡、越南等陆路、海上通道;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走廊等战略节点建设,打造更加贴近企业需求、接地气的经贸促进和产业合作平台。
加强行业协调
营造良好竞争和发展环境
目前,我国成套工程企业已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基本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中重点市场区域主要在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非洲。
“为更好发挥行业协调和引导作用,我会今年10月发起成立了国际产业合作委员会,与前期成立的金融工作、行业自律、贸易便利化委员会一道,力求在企业抱团出海过程中形成资源共享、合作共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均衡合作格局,最大可能地整合资源、争取支持,营造良好环境、实现互利共赢,在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开展,我们也将继续做出努力。”张钰晶说。
强化维权意识
保护知识产权
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的深入,不可避免地在某些行业会出现贸易纠纷、面对贸易壁垒,遭遇知识产权侵权等情况。
“今年上半年,我国产品共遭遇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37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其中机电产品11起,是涉案金额最高的行业。作为行业代表,商会将继续在政府部门指导下,组织企业与相关国家政府和行业组织开展磋商和应对,努力化解纠纷、维护我企业权益。同时,我们还将加大力度整合国内外优质法律资源,探索建立更为科学、高效的国际法律合作机制,为机电企业更好地开拓‘一带一路’国家市场提供专业、经济、高效的法律服务产品。”
张钰晶还建议,要尽快对接沿线国家工业化发展需求,加强“一带一路”国家项目的综合研究和顶层设计,构建政府对接规划、行业推动合作、金融提供支持,企业为主实施的多维度工作格局,对内加大信息共享和工作互动,对外加强统筹、深化合作,将工作链条向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相关的规划设计、信息咨询、标准规范、运维网络等领域延伸,更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健康、有序、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