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晶 晶
近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就共同起草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征求意见稿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严禁地方政府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其实,预防少儿近视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上个世纪70年代眼保健操就进入学校,但是少儿近视率在恢复高考后便进入稳步上升阶段。究其原因,课业负担重是首要原因。因此,此番两部委征求意见稿直面近视问题,没有与以往一样止步于“倡导”,而是将近视乃至青少年健康问题作为一个“必选项”,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不过,举措有了,目标也有了,接下来的关键就是如何实现目标。因为在基础教育“军备竞赛”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如何减少青少年用眼时间过长的问题,需要有整体治理思维。要降低孩子的近视率,背后涉及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孩子学习时间调整、课程体系的改革,乃至于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等。这背后,需要各地教育机构的配合,需要包括课程改革在内的各项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同样也需要那些深陷竞争焦虑中的家长尽快摆脱出来,以更豁达、科学、健康的方式看待孩子的成长。
《新京报》评论认为,在政绩考核具有刚性约束的现实语境下,近视率纳入政绩考核不失为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理举措,从而倒逼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提速。为此,青少年近视率的下降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