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亚光
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是《易经》,在《易经》里有一对基本的矛盾是阴阳,阴阳的消长决定了事物的演化方向。一般来说,事物要保持稳定,阴阳需要保持平衡。但事物要保持活力,向积极方面转化,就需要有一个条件,即“阳主阴从”。
用《易经》的语言说,“乾”可代表阳,“坤”可代表阴。《易经》里是怎样论述“乾坤”的关系呢?《易经·彖传》中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谈到“坤元”时则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一个是统天,一个是顺承天,其意是说,阳为统辖,阴为顺承。阳是主动的,阴是顺承的,没有阳物质的动,导致阴阳二气的相推相感作用,就无所谓一切事物的生成和发展。在《易经·系辞》中还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阳主阴从”思想非常明显。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继承了《易经》的“阳主阴从”思想,重视扶阳。因此113方,药简效宏。后世许多医家,各从其时代特点和面对的主要问题出发,各自提出了不少见解,发展了医学理论,特别是温病学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医温病治疗思想和方法。但温病学派盛行的结果,形成了用药一派寒凉的风气,导致中医虽然能够治好一些疾病,而对于大病重病慢性病的治疗,却常常效果不太理想,令不少患者失望。
就在温病学派流行的清朝末年,四川医界出现了一个名医叫郑钦安的人,因其善用附子(附子大热),被人们称为“郑火神”,他著有《易理真传》《伤寒恒论》和《医法圆通》三本著作,开创了扶阳学派。郑钦安虽然医术高明,治好了周围不少人的病,但他并不以行医为主,而是侧重理论传承,在家开馆讲学授徒,传播扶阳理论,从而带出了卢铸之、吴佩衡、祝味菊等一批火神派传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医界用药一派寒凉的局面。
经过一百多年的传承和发展,扶阳学派渐有规模,疗效之佳逐步受到患者认可,特别是在民间中医里扶阳思想更受重视。目前的代表性人物包括四川名医卢铸之的孙子卢崇汉、山西的名医李可、辽宁的张存悌、河南的傅文录等。
卢崇汉虽然上过江苏新医学院(即南京医科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但其学术思想主要是家族传承。他从小就跟着爷爷卢铸之学医、号脉,卢铸之去世之后,他又师从伯父卢永定,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及郑钦安的《医学三书》读得滚瓜烂熟。十六七岁时开始开方行医,至今已经五十余年。
卢崇汉少有著述,主要是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从事讲学和坐诊。接诊病人从普通百姓到高官大亨无所不有,用药以姜桂附为主,一般一个方子只是简单的几味药,多者不过十几味,全年所用药味不过四十多种,所治疾病却达上百种,而且多为疑难杂症、重症,比如暴聋、暴哑、暴盲、癌症、白血病及从西医院转来的无能为力的频死病人。
许多在西医院已经被放弃治疗的病人,到了卢崇汉的手上,往往又生机回转,再续尘缘,原因何在?是卢火神(人们给卢崇汉的外号)有什么灵丹妙药吗?不是,他用的药都是普普通通的中草药。但他有一套彻底的扶阳理论支撑着他,他那套理论甚至比郑钦安更彻底。他在广西中医药大学几次演讲以及他与弟子刘力红教授的对话中阐述了自己的学术思想,这些演讲和对话最后汇成了一本珍贵书籍就是《扶阳讲记》。
在《扶阳讲记》中他透露了卢氏心法重心,即:“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前文中说过,《易经》里有个“阳主阴从”的思想,扶阳学派则继承了这种思想,并落实到了医学实践中。书中指出,目前人们面临的问题主要还是寒凉对人体的伤害,不仅有风寒等自然因素影响,还有空调、冰箱等现代设备制造的寒风、冷饮等对人造成的伤害。即使在炎夏,人们也往往生活在寒凉之中,因此,由寒导致的疾病比较多。从身体的特点来看,阳气足身体才健康,而阴气盛身体就出毛病。
所以卢崇汉主张“养生治病,以扶阳为纲,保天下众生长寿健康”这样一个理念。要扶阳,就离不开温热药,而温热药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附子,附子是公认的扶阳第一要药。明代医家虞抟说“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附子“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失散之元阳”。也就是说它能够导引补气的药,通行十二经,使散失在这些经的元阳统统回归本位,使阳不失其所。扶阳要药除附子外,还有姜,姜能暖脾胃,补中焦。用姜有生用,也有用炮姜、干姜、姜碳的。另外一个常用药就是桂,桂有桂枝和肉桂,肉桂又分紫桂、官桂等。桂的功能比较多,能走上肢,也能温心脉等,主要是温阳化气。
扶阳的主方包括桂枝汤、真武汤、理中汤及四逆辈等。特别是四逆辈用于回阳救逆,解救垂危的生命主要就是靠这一类方子。卢崇汉及其他扶阳医家们利用张仲景的四逆汤方加减演化出的几十个乃至更多个方子,使许多世人难治之疾,消于无形。
扶阳理论诞生后,治好了大量因寒凉引起的难病怪病和发热性疾病,为救生民做出巨大贡献,受到患者称赞。但由于不少医家宗温病学派久矣,对扶阳学派大量运用热药还是提出了一些批评,不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扶阳学派的理法方药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了它的积极效果,不得不让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