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田新元
记者近日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全国承包草原达到2.87亿公顷,划定基本草原2.33亿公顷,落实禁牧休牧1.59亿公顷,分别占草原总面积的73%、59%、40%。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监理中心副主任刘加文说,2016年,西藏、内蒙古、新疆、四川、青海、甘肃六大草原省区牛肉183.4万吨、羊肉225.5万吨、奶类1077.5万吨,分别占全国25.6%、49.1%、29.9%,在全国草食家畜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若通过加强草原保护建设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我国草原畜牧业还有10倍~20倍的提升潜力。
草原是重要战略资源
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有天然草原3.928亿公顷,约占全球草原面积12%,位居世界第一。西藏、内蒙古、新疆、四川、青海、甘肃六省区是我国最重要的草原省份,草原面积2.93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73.35%。
刘加文表示,草原早已不仅仅只是用于放牧,而是有着独特的生态、经济、社会功能,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草原从东到西绵延4500余公里,覆盖着2/5的国土面积,精心呵护着中华大地,保护着我们的生存环境。草原也是我国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辽河和黑龙江等几大水系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水源和“水塔”。黄河水量的80%,长江水量的30%,东北河流50%以上的水量直接源自草原。
研究表明,草原的防沙作用明显。当植被盖度为30%~50%时,近地面风速可降低50%,地面输沙量仅相当于流沙地段的1%;盖度60%的草原,其每年断面上通过的沙量平均只有裸露沙地4.5%。在相同条件下,草地土壤含水量较裸地高出90%以上;长草的坡地与裸露坡地相比,地表径流量可减少47%,冲刷量减少77%。
草原畜牧业是草原地区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2017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10.65亿吨,畜产品生产能力折合2.58亿羊单位(1个羊单位相当于1只50公斤体重的成年母羊)。2016年,西藏、内蒙古、新疆、四川、青海、甘肃六大草原省区牛肉183.4万吨、羊肉225.5万吨、奶类1077.5万吨,分别占全国25.6%、49.1%、29.9%,在全国草食家畜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全国268个草原牧业及半牧业县的农业人口虽然只有全国农业人口2.5%,但其生产的牛肉、羊肉、奶类产量分别占到全国23%、35%、23%。若通过加强草原保护建设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我国草原畜牧业还有10倍~20倍的提升潜力。
“四区叠加”位势凸显
草原具有“四区叠加”的特点,既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又大多位于边疆地区,也是众多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区和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区。我国草原从东到西绵延4500余公里的边境线;我国1.1亿少数民族人口中,70%以上集中生活在草原区;全国268个牧业半牧业县中,有152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占57%。2016年,108个草原牧业县农牧民人均收入为7800元,160个半牧业县农牧民人均收入8155元,分别占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63%和66%。2017年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六大草原牧区省份农牧民人均收入为11,229元,是全国农民人均收入(13,432元)的83.6%。草原是牧区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生产资料,实现其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还是要紧紧依靠草原,大力发展草原特色经济,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此外,草原也是民族文化生存、传承、发展的土壤。没有健康美丽的草原,牧区人民就会丧失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因此,要实现边疆和谐稳定和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就必须把草原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
“十二五”以来,我国实施草原生态建设工程,8年来,国家累计投入草原生态补奖资金1326余亿元。草原生态奖补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广大草原地区农牧民自觉保护草原、维护草原生态安全的积极性,也显著增加了收入,实现了减畜不减收目标。
2017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10.65亿吨,较上年增加2.53%;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连续7年超过10亿吨,实现稳中有增。2017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5.3%,较2011年提高4.3个百分点。
实现草原合理利用
刘加文说,尽管我国草原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很多的矛盾和问题。草原生态保护与牧区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推进草畜平衡、实现草原合理利用的关键措施与牧民增收的矛盾还有待破解。草原违法征占用、家畜超载过牧等现象还非常普遍。一些地方征占用草原过度开发、无序开发,草原被不断“蚕食”,面积萎缩。草原退化、沙化、石漠化等问题还依然存在。草原监督管理薄弱、支撑发展体系不健全等状况仍制约着草原的保护与发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成立给草原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林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政策法规建设、技术进步、队伍建设、管理手段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很多成功的经验,非常值得在草原管理中学习借鉴。在草原管理方面我们必须借船出海,充分利用林业管理和发展方面的优势资源、成功经验,积极推进林草全方位的深度融合,实现林业与草原的全面发展,共同谱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刘加文说,草原合理利用主要把握好三方面:一是对草原植被不占用、少占用、短占用;二是实施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三是提高草原资源利用效率。
刘加文表示,下一步,要加强对草原征占用行为的监督管理,严格依法审批,严格后续监管;要加快推进草畜平衡示范区建设,集中打造一批有示范带动作用的草畜平衡示范县(旗)。大力推进草原畜牧业由粗放型、数量型向现代化集约高效型转变。要充分发挥草原生态奖补政策的引领作用,让奖补政策与农牧民实施草原合理利用的实际成效紧密挂钩,发挥政策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