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志平 刘怀丕
据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中部某省属国有企业下属公司违法排放废水,造成河流污染。之前,当地环保部门曾先后下达整改督办通知、停止违法行为决定等文书33份,罚款30余万元,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3人。33张罚单为何管不住一个企业?
近年来,环保执法实践中,既有违排企业吃过近亿元的环保罚单,也有违法责任人因环境污染犯罪而获刑。只要环保执法手段用得足、用到位,任何敢我行我素、屡罚屡犯的企业及个人,最终都得老老实实地匍匐在法律威严之下。
然而,现实中多地都曾出现过无视环保罚单、屡罚不改的违法排污企业。看似没人管得了,其实是不想管、不愿管。比如,这个被开33张罚单的企业,罚单数量是不少,却以督办通知为主。即便在中央环保督察组检查时,仍有基层领导干部为之“站台”。监管不动真格,多是走走过场。重拿轻放,怎能管得住?
环保执法不仅要看下了多少文书、罚了多少钱、处理了多少人,更要看有没有打到违法者的痛处、真正制止违法行为。如果执法力度不痛不痒,不了了之,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助长违法者的侥幸心理。因此,环保执法应掷地有声,令行禁止,监管者必须使用霹雳手段,铁面执法。
生态环境保护绝不能做做样子。唯有依法用好霹雳手段,打出声威、打出效果,才能震慑生态环境破坏者,减少生态环境违法乱象,早日实现碧水蓝天绿地的美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