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窗

农村金融风险渐显端倪

□ 郭育伟

据媒体报道,近日,涉案20多亿元的某P2P老板,被上海市公安局列为在逃人员。据称,此人曾与曹德旺、马化腾、周鸿祎等人并选为2017年全国十大年度经济人物之一。

据涉案平台的一位农村投资人透露,类似这样的平台,在农村比比皆是。投资金额从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大多血本无归。

农民追求高息回报

贪小便宜吃大亏

打破时空限制的互联网技术,正在为农村带来极大的经济活力。在农业技术推广、市场信息服务、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精准脱贫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农村金融蓝海逐渐显现,互联网巨头、互联网金融集团、农资上市公司纷纷高调进入这一市场。

有数据显示,P2P网贷“三农”业务累计成交量为1164亿元,P2P网贷行业涉及“三农”业务的正常运营平台数量有95家。

对于抗风险能力低的农民来说,这些金融机构看上去非常美,事实却不尽然。

以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例。该地区农民手里的积蓄较多,在实体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他们希望能够以“钱生钱”的方式理财。

由于这部分人群对正规的投资渠道和互联网金融的属性缺乏必要的了解,加上类似平台的营销人员许以高息承诺。在小额度的前期投资中,高息确实能如期返还。尝到甜头的农民,开始不断追加投资额度,甚至借钱投资。额度从万元块到几十万元不等。等到部分平台资不抵债时,农民再去追讨本金,为时已晚。

部分不懂如何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农民,维权的效果跟预期相差太大。有的农民便铤而走险,以极端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挑战。

“坑亲杀熟”揽客

重创“三农”信用体系

随便在网上搜索一下,便会发现各类投资问题不断,动辄百亿级涉投资者数以万计,如泛亚事件、e租宝、大大集团、快鹿、钱宝网等等,媒体都进行了大量报道。除上述案例外,还有一些媒体未曾报道过。

为何各类投资骗局、投资陷阱屡禁不止?

以上文提到上海某P2P平台跑路的老板为例,他响当当的头衔让普通人看起来非常具有号召力。同时,他以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为自己增信背书。搜索该跑路老板,就会发现传统媒体中,不乏主流媒体及影响力广泛的财经媒体,都有他的影子。这一切,让普通的投资人坚信,某P2P平台安全可信赖。

对于农民来说,最大的坑却是“杀熟”。

有媒体曾经报道《深圳特大型集资诈骗案(P2P):一个20亿的熟人圈庞氏骗局》,被骗者基本都是熟人。

P2P平台让员工拉熟人投资,通过营销活动让客户拉熟人注册理财,这是P2P平台普遍使用的营销手段,甚至被业内认为是成本低转换率高的客户获取方式。有数据显示,2015年,P2P平台获取客户通过熟人、朋友介绍和微博、微信朋友圈,分别占比40.5%和33.8%,是传统纸媒和电视的数倍。

没有外出务工的农民流动性低,人际交往范围相对狭小,彼此间依赖度高。个人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注重自己在村庄里的声誉。因此,对熟人推介P2P投资理财,有着天然的便利条件。加上信息不对称,这类的社群熟人之间的投资骗局,很难被监控预警。

这种豪无底线、制度化的“坑亲杀熟”,把人与人之间基于社会逻辑建立起来的熟人圈子按照商业逻辑运营,并迅速变现,不仅触发了农村的安全底线,还摧毁了农村社会千百年来建立起来道德信任体系。

农村社会缺位现代信用体系,熟人之间的人格信任还是社会信任的基础,而前进中的中国社会,不断增加的“经济人”又经常会利用“道德人”的弱点,一步一步地蚕食中国传统的“熟人信任”。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建筑工程管理处)

2018-06-01 郭育伟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29421.htm 1 农村金融风险渐显端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