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梦达
一个部门一个“数据烟囱”的信息割据,让百姓多跑腿、难办事,是近年反映突出的民生“痛点”。
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2016年筹备创立了全国首个基层政府大数据中心,通过改革打破十余个部门的信息孤岛,打通40项公共服务业务平台,织出一张网,方便了百姓办事,也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
打破信息孤岛
关键在于担当
破解信息孤岛难题,一个小街道如何实现大作为?专家和基层干部坦言,信息孤岛背后是各部门的权限和利益,更新技术不难,更新思想难;需要的钱不多,需要的改革担当很多。
西长安街街道工委书记陈振海说,街道一级涉及的民生事项是不同时期、理念、公司、技术下的产物,一个事基本就对应了一个系统。但这样的现状与现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和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存在很大的差距。
2016年,西长安街街道筹备建立了全国首个基层政府大数据中心,希望汇集分属各系统、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管理类信息、地理空间、视频图像、政务及公共服务信息等,打通信息孤岛,形成完整的地区大数据平台。但一开始不少部门和干部却不理解、不支持。
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主任桑硼飞现在还记得,制定数据互联互通截止日当天,街道所有科级干部坐在会议室,规定谁交“密钥”谁下班。下班了很多人还不动,最后在“不换思想就换位子”的压力下,截至当晚12点,所有人都交出了“密钥”。
街道负责大数据平台的全响应办公室主任尚斌说,区残联要求街道短时间内开展残疾人调查,获取残疾人基础数据及需求,这成了大数据平台的试金石。“通过基础数据共享共用,需要两个科室干两个月的工作量,现在几周数据就齐了,也减少了对居民的询问时间”。
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后,很多开始不理解、不配合的干部成了大数据平台的坚定支持者。
接办时长大幅缩短
决策精准大幅提升
“有了大数据平台,最明显的变化是居民办各类证明,不用再重复交材料了。”桑硼飞介绍说,居民申请“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不用再证明残疾人和低保身份,靠曾经申办过的沉积数据即可顺利提交申请。
以往,居民需要带着身份证、户口本、房产证到街道办理,少带材料或材料不符,都得回家再取一趟。现在居民只要曾经办理过,提供身份证,受理人员根据身份证号码即可调取居民基础信息、户口本与房产证电子证照,打印出核对证明,办理时间从原先的6分钟缩减到2分钟。
大数据不仅提升了效率,还发挥出更加精准的社会治理效益。借助大数据平台的热力图和研判系统,西长安街街道在停车资源紧张和幼儿集中的区域补上了公共服务短板。
据西长安街街道副主任董立明介绍,除了新建停车场,今年还将利用大数据盘活地区资源,为居民争取“错时”停车,缓解地区停车压力。
原来干部“等民上门”
现在街长“送政上门”
陈振海介绍说,通过大数据平台,西长安街街道今年在多个社区先行试点设立专门为民办事窗口,把基层分散在城管、计生等多个窗口办理的事项集中为“一站式”接办。
新华社记者了解到,目前,街道公共服务大厅的办事窗口从11个减少到7个,试点社区的社区服务站办事窗口从5个减少到2个。
窗口少了,效率却更高了。一位来西交民巷社区办事的街坊说,过去办计生、住房保障等是不同的人,人不在事就没法办,经常白跑一趟。现在,社区工作人员一台办理,不怕找不到人。
节约的大量人力并没闲置。大量基层工作人员不再坐在办公室“等民上门”,而是沉到居民中间解决实际问题。
北京西交民巷社区前门西大街59号院行动不便的残疾老人王岩,没跑一步路,不用送任何证明材料,就领到了每月100元的护理补助。
社区工作人员通过一站式政务服务系统,直接查到王岩的相关证件,然后主动联系老人,帮他办理了相关手续。从“等民上门”到“送政上门”,公共服务的“最后一米”得以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