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于保明
□ 黄金星
近年来,北京市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环境品质稳步提升,但中心城区特别是老城区仍存在公共空间数量不足、功能单一、品质不高等问题。如一些服务设施功能不亲民、不方便,公共绿地不连续、可进入性差等,难以满足市民对公共空间的认知和使用需求。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市发改委牵头制定了北京市《关于城市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工作方案》,先行在东城区和西城区选取10个项目启动试点,总结经验后将逐步向有条件的其他老城区拓展。
目前,10个示范工程试点项目正有序推进。其中,东城区胡家园老旧小区社区公共空间提升项目、西城区南新华街环境整治景观提升项目2个项目实施方案已于近期获批,市政府拟从固定资产投资中安排资金约6000万元。
据介绍,试点工作方案针对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居民实际需求,结合区位现状条件,有针对性地补充公共设施、提升景观绿化、优化市政交通、彰显文化内涵,全面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实用性、美观性、文化性,着力打造人本空间、绿色空间、文化空间、智慧空间。试点工作主要统筹做好四个方面的“提升”——
补充公共设施。坚持以人为本、公益优先,统筹利用存量与增量空间资源,进一步拓展各类公共活动和交往空间,合理增加停车、健身、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适度补充座椅、亭廊、垃圾箱、宣传栏等小微便民设施,让老百姓生活得更舒适更便利。
提升景观绿化。通过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墙见绿、立体增绿等方式实施多元增绿,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精品口袋公园、屋顶花园,增设一批兼具艺术性、生活性的城市家具小品,营造宜人的城市空间环境和丰富的公共空间体验。
优化市政交通。统筹考虑景观、通行等功能,整合相关慢行系统,优化市政交通设施,提高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利用率,并实现与周边环境的良好衔接与有机融合。
彰显文化内涵。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在保护好历史风貌的同时,鼓励历史街区及建筑有机更新和公共性使用,让公共空间成为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文化特征、提升文化品位的城市橱窗,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找得到老北京记忆。
此外,在设计上,北京的城市公共空间将更加注重与街区整体风貌的协调和统一、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彰显、更加注重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系统性。委托北京工业大学作为第三方,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了居民需求调查,通过查阅档案和实地踏勘等方式,对公共空间历史文脉、空间形态、现状问题等进行了调研,并组织街道、社区、专家、居民共同参加座谈研讨,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深化方案研究论证,积极探索自下而上、共建共享、共治共管的新型城市治理模式。同时,试点工作方案还提出坚持分类示范,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通过示范工程实施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据了解,新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优化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城市魅力与活力”,对新时代建设更加完善、更具首都特点的公共空间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也明确提出“打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要求加强规划布局和设计引导,丰富首都文化元素,全面提升公共空间的人性化水平和艺术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