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 淼
近日,一篇《6+1 中国首个抱团养老的成功范例可能就在杭州诞生》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
家住浙江杭州余杭瓶窑的王阿姨,老两口住着200多平方米的三层农家小别墅,有鱼塘、有菜地、有果树、有鸡鸭。子女们工作比较忙,平时感觉有点冷清,也想找几对老人抱团养老。目前,王阿姨的农家小别墅里一共住着7户人家(包括王阿姨夫妇),大家互助互爱,生活和谐。这一案例被称为我国首个抱团养老的成功案例,也再次让人们去思考什么才是更好的养老方式。
组织新家庭,像兄弟姐妹一样共同生活
抱团养老是悄然出现的一种新的养老模式,有些老人因孩子工作无暇照顾,又不习惯养老院生活的,于是一些自愿组合在一起,过起“同居”的晚年生活。
最初在杭州提出这一想法的并不是王阿姨。今年2月22日,69岁独居城西的张阿姨打进《都市快报》热线,希望找几个志同道合的老人,组织新家庭,像兄弟姐妹一样抱团养老。她的这一想法,一下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很大关注。
5月6日,王阿姨联系《都市快报》,说明了自己的家居情况,表示也想找几对老人抱团养老。5月底,王阿姨还专程去了张阿姨家“取经”,了解抱团养老的经验。
接下来一个多月,王阿姨夫妇在家接待、面试了20多对夫妻,从中挑选了几对夫妇。7月3日,三对夫妇入住老两口的农家小别墅里,抱团养老的生活正式开始。
12月9日和10日两天,CCTV-10《讲述》栏目连续播出纪录片《抱团养老》,讲述了张阿姨抱团养老的故事。张阿姨抱团养老的尝试没有成功,王阿姨看了报道,即向媒体表示她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据介绍,王阿姨的别墅共有8个房间,当初她觉得住4户人比较合适,但通过媒体报道后,共有100多户与她联系希望同住,在选好了后,还有几户老人强烈表示原意一起住,最终就有了现在的6+1结构。入住的老人们签订了《结伴养老协议书》,协议书对卫生绿化、不打听个人隐私、房屋租金、伙食费、值日等方面做了规定,一共11条,所有参与抱团养老的人都有签字。目前,他们每天过着闲散的生活,每人只根据值班表做点轻松家务,请了3个工人帮他们做饭、打扫卫生、种菜养花。他们每天只负责一件事——玩乐。记者在采访中观察到,老人的生活非常祥和幸福。
抱团养老设想者很多,成功者很少
抱团养老其实并不新鲜,在这一报道之前,其实各地均已经出现了这种新型的养老形式。有的是同学、同事、战友、朋友退休后一起生活,有的独自居住,在社区服务中心抱团养老。这些案例中,抱团养老的老人往往都有几十年的交情,在共同生活前彼此都有了很深的了解。
而杭州王阿姨的这一案例则是完全陌生的7户人一起生活,其成功经验更加值得总结。之前,率先提出这一想法的张阿姨,在与应征者相处中则经历了从最初的其乐融融,到后来因琐事产生不愉快,应征者相继离开这样的一个过程。
在《中国老年报》此前报道的一个案例中,同样反映了这样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在河北邯郸的王克南,今年77岁,也是想把抱团养老付诸实践的人之一。去年11月,独居已久的她希望能找人结伴一起养老。媒体报道后,一度有多达100位老人报名响应。
“内心想要开始新生活,但最后还是无法摆脱现状。”河南郑州73岁的朱丽珍曾是第二位报名想与王克南抱团养老的人,但倾诉完自己的经历后,她甚至不敢再打电话给王克南。
最终,真正过来的只有来自四川的杨述文。
然而,杨述文与王克南抱团养老的现实生活并未像她们当初设想的那般顺利。除了语言沟通障碍,两人志趣爱好也存在分歧,性格和作息时间也有冲突,一个星期后,杨述文默默地买了回四川的火车票,抱团生活就此结束。
有学者表示,从王阿姨成功的经验来看,至少有3个方面来之不易:一是抱团养老需要较大的集体居住空间来之不易,不是谁家都会有200多平方米的小别墅;二是凑齐情投意合、能够和谐相处的老人不易,王阿姨是面试了20多对夫妻,才选中了几对夫妻与自己合住;三是协调合住者不同的利益不易,王阿姨他们是以《结伴养老协议书》的形式明确了各自的权利义务。王阿姨的成功之处,有许多可以借鉴、可以复制的地方,但也有些条件是必须具备却又难以普及的。
有其合理性但难以成为主流模式
有专家表示,抱团养老模式是除了亲情养老之外,最能满足养老精神需求的形式,居家养老太孤寂,社会机构养老又不够自由。不同模式的选择,折射老年人对养老的不同层次需求。
对此,《新京报》与清研智库联合展开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超七成的人赞同抱团养老,超四成的人表示可以选择抱团养老,这说明人们的养老观念已经有了很大转变。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周云认为,理想的养老,是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由此看来,抱团养老这种模式,不仅较好地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对于 老有所乐的问题更具针对性。老人最怕寂寞,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抱团养老很明显是驱逐寂寞的良药。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这种养老模式,应当给予一定的肯定。
但周云同时表示,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稍加深入分析也不难看出,这种养老模式的缺陷和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对突发事件诸如急病发作的应对以及一些重体力活,老人们往往是力不从心的;生活能够自理或行动有轻微不便尚能互相照顾,如果完全不能自理,是否还能继续“同居”?另外还有同居中经济关系、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容易出现偏差。老人本来是需要别人照顾的群体,正是由于别人无法照顾,他们只好自己照顾自己,也就是说,老人之间的互助固然值得嘉许,但养老问题,是互助不能完全解决的。
湖北职员凌寒表示,抱团养老反映了当今养老方式多样性需求,是对机构养老很好的补充,契合未来互助养老的大趋势。然而,抱团养老虽好但不宜盲目复制。首先,要想获得良好的抱团养老体验,对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都要求比较高,如房东的家必须足够宽敞,还需要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入住老人经济条件与生活理念也能彼此相融。此外,如何在陌生人之间构建信任与情感,如何规避安全风险等都制约着“抱团”的可能性。
专家认为,同居式养老,有其合理性,但不应该也难以成为主流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学研究会会长熊必俊指出,由于性格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抱团养老的老人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更容易出现偏差。因此,想要尝试抱团养老的老年人,最好还是在熟人圈子里进行更为可靠,成功率相对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