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共建共治共享 社区无处不风光

—— 四川都江堰市着力打造成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示范市

□ 本报记者 王 进

□ 何子蕊

杨柳河的街道两旁,曾经“烟雾缭绕”的烧烤摊已不复存在;三五结队的大妈成了社区文明劝导员。在棋盘社区,80岁的隆太婆再没遇到过钱被偷走的囧事;热气腾腾的坝坝宴,让左邻右舍都露出了和谐欢快的笑脸。昔日水月社区的贫困村民,成了年纯收入数以万计的业主和老板;曾经杂草丛生的林盘,变成了游客们心中的花园,村如其名,水月相映;白墙黛瓦,楚楚动人……

“我们的社区治理,已在成都排名前列。”四川都江堰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社治委主任钟科说,今年9月7日,成都市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现场推进会在都江堰召开,都江堰的成效和做法被充分肯定并在会上做经验交流;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论坛上,都江堰的《微治理撬动产业富民》获评2017年度农村基层治理十大创新案例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当前,都江堰正在践行这一精神,以不久前成都召开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会为契机,全力打造成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示范市。

“强筋”“健骨”树核心

“以前,我们的猕猴桃产得多,烂在地里的也多,一年赚不了几个钱,弄得不好还要亏本。现在不同了,通过加入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我们每家的猕猴桃收入都有几万元,全靠有合作社党支部的领导。”11月28日,记者在都江堰向峨乡采访时,居民张华兰说。

张华兰口中所说的党支部,实际上说的是向峨乡在产业链上创新成立的棋盘社区越宇猕猴桃产业党支部,以及在产业链关键环节下设的两个党小组——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党小组,通过党建引领,骨干带头,推动了社区居民实现增收致富。

向峨镇党委副书记张朝贵告诉记者,近年来,镇党委不断创新和强化“纵到底,横到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防疏堵漏,不留任何死角。通过共治理、兴产业、扬新风,有效推动了社区发展治理。

地处都江堰主城的灌口街道,积极探索“联席会议+兼职委员+项目认领”的区域党建模式,推动区域内党组织条块联动、党员联管、资源联用、服务联做,促进党建资源整合,实现了对社区的精细化管理、优质化服务。

这样的党建创新在都江堰不胜枚举。近年来,都江堰市不断创新和深化党建引领“小单元”治理格局,着力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群众为主体、多元协同参与的“市统筹—镇(街)主导—社区服务—‘小单元’自治”的四级网状治理体系。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度和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以多元化为重点的参与机制,把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等纳入社区发展治理主体。积极搭建与驻区单位沟通对话、统筹协调资源共享平台等,成效突出。目前,全市街道社区党组织100%实行兼职委员制度,已推荐产生171名兼职委员,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共享”“共治”最根本

“班子软”“管理乱”“经济弱”曾经是都江堰市柳街镇水月社区多年来一直存在的突出问题,长期的社区顽疾也使得该村成了当地有名的“信访第一村”。如何才能破解这些难题?

“一核多元、群众主体、长效共治最根本。”柳街镇党政办主任杨益说。

据介绍,该镇以党组织为核心,以群众为主体,适度规模确立划分自治院落,引导社区建立起“一组三会”院落自治构架,创新实施多元参与,突出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建立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问题收集化解、网格化管理、利益联接、生态保护”等四大机制,以机制促治理、以治理推动发展、以发展再深化治理,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了群众增收致富、基层善治、社区长治久安。

据了解,该社区唱地方戏、打优势牌、谋特色路,先后共引导培育了民宿旅游协会、无公害农产品协会、建筑工匠协会等8个社会组织,培育会员1500余人。在群众自主决策和实施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多方协同、抱团发展。

目前,该社区7个大院28间民宿酒店车水马龙,客喧如沸。4大特色景点年游客量超5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社区矛盾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70%,成了“零信访村”。水月社区党总支还被评为成都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社区还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健康促进社区”。“院美民治、社和民安、业兴民富”的良好格局初步形成。

水月社区的例子,仅仅只是都江堰市今年以来创新社区长效治理,实现“输血与造血”功能动态平衡的一个缩影。

据悉,都江堰市启动实施的社区居民培训3年工作计划,先后组建了“SYB创业论坛”和社区创业指导团队,构建起社区孵化、园区转化的双创生态,坚持“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助推民宿旅游、川派盆景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行稳致远”在创新

灌口街道辖区内商业繁华、游客众多,社区管理难度大。对此,街道积极创新探索,实行“市级—街道—社区”三级“街长”制进行社区发展治理,并通过“网格化·微自治”方式,推选热心公益、责任心强的商业店主作为“民间街长”直接参与街区管理。与此同时,街道还组建社区、商家、居民3方“街长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过“双街长”制引导商家自我管理和约束,实行“小单元”长效治理。

据灌口街道综合科科长邱涛介绍,街道目前已在3个街区共选聘了11名街长,打造出一批文化特色街区和诚信经营示范街。“民间街长”的言传身教,使以前的管理症结消除。街道环境整洁、秩序井然、“有事找街长”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

今年国庆期间,西街“民间街长”周欧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原来是外地游客李女士的小孩走失,通过街头公示栏信息找到周欧进行求助。果然,“周街长”不负众望,发动附近商家联动,不出半小时即寻找到了走丢小孩。

“这是今年来推动和实施类似上述‘双街长制’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所收到的奇效。”都江堰市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今年9月2日,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会召开后,都江堰迅速行动,率先在全市创新成立了首个市委“社治委”,统筹全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制订了“1253”总体战略思路,“1”是“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示范市”1个总体目标;“2”是党建引领和以人为本两个指导思想;“5”是“品质、活力、美丽、人文、和谐”5个社区建设;“3”是建立“人才保障、资金投入和激励引导”3大机制,希望努力探索出一条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与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相适应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路径。

9月8日,都江堰又率先发布了成都首个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五大行动三年行动计划,立足都江堰“双心两区”空间布局,聚焦品质、活力、美丽、人文、和谐“五大社区”建设目标,细化分解了28个方面59类99项工作任务,并逐项明确了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

“下一步,我们还将创新推行‘15分钟社区服务圈’和社区发展基金。”钟科说,都江堰将以基层党建为统揽,以社区单元为依托,以多元参与为支撑,按照“五个一”(绘就一张蓝图、完善一套机制、打造一批示范、探索一条路子、打造一流团队)的工作举措,推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不断取得实效。

2017-12-08 王 进 何子蕊 —— 四川都江堰市着力打造成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示范市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11312.htm 1 共建共治共享 社区无处不风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