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兴文 李黄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征之一。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具体要求,为振兴乡村指明了方向。乡村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攻克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进程中的短板。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充分结合县情,因地制宜,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党建品牌化、作风过硬化、习俗文明化、环境整洁化、治理精细化”的乡村治理“五化”模式,凝聚治理合力,汇聚发展之势,开创了“组织强、干部廉、民风淳、乡村美、社会稳”新时代乡村治理格局。
党建品牌化:夯实乡村治理基层基础
“一树两强”夯基础 主动融入吉安市委“一树两强”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党员走前列、担当作表率”党员主题月活动,每月明确一个主题,提炼了一套党员“八小时之外”考核制度,让党员身份亮起来;围绕“抓两头、促中间”思路,开展基层党组织“五星创评”工作,选派297名优秀党员担任第一书记,实现了34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摘帽销号和贫困村第一书记全覆盖,基层组织基础进一步夯实。
“双推双选”强班子 围绕打造“组织认可、工作胜任、群众满意”的村级“堡垒”,该县从人才遴选在换届启动前、对象考察在换届提名前、能力锤炼在换届当选前、角色进入在到岗履职前“四个在前”入手,打好村“两委”换届前哨战,探索了一条党员群众公推重点培养对象,乡镇党委考推换届候选对象;乡镇党委筛选考察群众推荐对象,党员群众公选确认党委提名对象的“双推双选”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路子。一批在群众中威信高、致富带头能力强的党员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实现了人才选拔有基数、党员发展有对象、干部培养有体系、班子履职有动力的“四有”成效。
“田园党建”增活力 探索实施“田园党建”项目,巧做红色党建与绿色产业结合文章,不断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将支部建在田间地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上,使支部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力后盾。发挥泰和“田教授”服务团“田园党建”的品牌作用,带动全县成立乌鸡、肉牛、烟叶等专业合作社376家,农业产业化企业14家,拓展建立“田教授e家”线上线下平台,共有肉类、果蔬类等4大类40多种“田教授”农产品成功入驻平台,带领5万余群众致富。“田教授”服务团工作成功入选全国第三届基层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并编入北京大学人才资源管理教材教学典型案例。
作风过硬化:锻造乡村治理务实队伍
担当实干转作风 该县针对部分基层干部作风不实、效率低下、贪图享受等问题,果断向庸懒散开刀,在开展“转作风·善作为”专题活动基础上,今年推行“担当实干、马上就办”工作作风,促进党员干部“善学、善思、善谋、善干”。同时,构建“立足基层、着眼长远、一线培养、一线考察、一线选拔”的干部培养使用机制,出台了《关于强化在攻坚克难一线跟踪了解考察干部的实施办法》,把实绩突出、作风过硬、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选好用好,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清正廉洁树正气 该县创新开展“星级廉洁村”创评活动,构建“县指导、乡负责、村主抓”的责任体系,按照“自主申报、培育创建、考核验收、评星授牌”4步流程,对44个创建村实行“定目标、定进度、定时限、定责任人”四定清单化管理。实施巡察常态化,针对发现的问题实行“对账销号”制,铲除微腐败土壤。
习俗文明化:强化乡村治理淳朴民风
基层宣讲激活文明思想 该县充分利用“民嘴讲堂”这一全国理论宣讲品牌,发展乡镇级宣讲员466人,用群众爱听的方式、能懂的语言,深入村组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精神、法律法规等,激活群众的思想,增强群众的道德认知和法律素养。乡镇宣讲团建立以来,先后开展了“弘扬井冈精神讲好泰和故事”“移风易俗树新风”等专题宣讲320场,受众10万人。
移风易俗引领文明行为 按照“先行试点、全面推进、巩固提升”的安排,该县从婚丧嫁娶、卫生整治、陈规陋习、农村建房等25个具体问题入手,开展“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3年行动计划,在全县各村铺开,按照每个村“一名义务宣传员、一个道德评议会、一个志愿服务队、一批文明示范户”等“十个一”标准,实施环境卫生整治行动、繁荣农村文化行动、文明家风建设行动等“六大行动”。建立移风易俗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解决问题,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同时,党员干部率先带头,教育引导身边亲戚、朋友、群众做到“三带头四提倡”,提高移风易俗实效。
示范带动选树文明典型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身边好人”“五好家庭”评选活动,树立群众可见可学的身边榜样。大力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建设好人广场、劳模大街、书香校园、家训公园、志愿社区等,积极培育文明乡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环境整洁化:带动乡村治理新村新貌
全面治“脏” 实行“三个覆盖”,确保乡村干净整洁。机构队伍全覆盖,财政每年按照人均40元保洁经费安排资金1954万元,用于全县24个乡镇场组建垃圾治理指挥中心,配备保洁员2367人,确保工作有经费、有人员,做到乡乡有环卫所,村村有保洁员,户户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全覆盖,由县财政按农村人口55元/人/年的标准,安排农村清洁工程专项资金2640万元,用于全县24个乡镇场设施采购、日常保洁运营。督察巡查全覆盖,全面推行“乡镇巡查、县级抽查”制度,并将巡查整治情况以“文字+图片”形式报县微信工作群。县清洁办根据各乡镇场巡查情况,每两周开展一次例行明察暗访工作,暗访结果在微信群等“五大平台”上予以通报,促使整改。
重拳治“乱” 在全县推广实行“路长制、河(库)长制、街长制”,组织环保、建设、国土、水利等部门联合作战,重点对农村杂物乱堆、垃圾乱扔、坟墓乱埋等“八乱”进行大力整治。投入200多万元在各乡镇建立公墓山,实现“三沿六区”可视范围内基本看不到乱埋乱葬坟墓。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被上级部门巡查、督查发现的“八乱”问题或被媒体公开曝光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不予评先评优;造成恶劣影响的,进行问责处理。
依法治“违” 坚持以农民建房“超高超大”为整治重点,依法拆除“两违”建房,加强“两违”管控,实现了“两违”零增长。创新出台《泰和县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参与“两违”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明确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不得组织实施和参与“两违”,不得以他人名义组织实施“两违”等,对违反规定的,给予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仅2017年,查处“两违”案件线索114条,处理人员6人,狠刹了“两违”行为的不正之风。
治理精细化:推动乡村治理共治共享
“双微自治”开创民事民议崭新局面 该县着眼于村民自治、民主协商两大重点,以村(社区)党组织、理事会为核心载体,加强对村(居)务规范运行的监督管理。探索推行引导群众参与以民主机制细化、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微治理”和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微协商”的“双微自治”模式,建立实施“一批人、一张图、一个区域、解决一些问题”的“四个一”挂图作战模式和“收集问题——拟定议题——议前调研——多方商议——公开结果——监督执行”的“六步工作法”,有效破解了基层党建工作和社会治理短板,促进两者有机结合,提升了群众民主自治水平。
“钟义灿说理说法室”筑牢矛盾化解“第一道防线” 依托“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钟义灿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县各乡镇成立“钟义灿说理说法室”,打造了“钟义灿牵头,律师顾问、司法所长、调解能手参与”的工作团队,建立了“以县城为中心、覆盖到乡镇场、延伸至重点村(社区)”的“钟义灿说理说法室”工作网络,承担着调处全县重大矛盾纠纷和乡镇、村(社区)矛盾纠纷,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等职能。成立以来,该工作室参与调解矛盾纠纷482件,调处成功率达98%以上,实现了“有问题来调解、来调解没问题”的目标。
“三三制”平安创建打造基层和谐平安示范区 遵循“邻里纠纷不忽视、化解矛盾是大事”的群众工作理念,该县探索实施了“镇、村、组三级联动,排、访、调三措并举,情、理、法三者相融”的“三三制”基层平安创建工作机制。发挥镇、村、组三级合力,在矛盾排查上、在信访接待上、在矛盾纠纷化解上取得显著成效。
(本版配图由泰和县委改革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