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国际

一枚硬币的两面

□ 何梦舒

就业成为德国的热议话题之一。德国智库伊福经济研究所日前公布的最新就业指数显示,德国企业雇佣需求有望继续增长,就业率预计将持续攀高。

在谈论就业好形势时,很多人提到“哈茨Ⅳ法案”一词。截至目前,这项德国著名就业改革法案已经实施十余年。

10余年前,德国经济和就业形势一度处于困境,被称作“欧洲的病人”。时任总理施罗德明确表示:“在德国社会,没有懒惰的权利。”在其看来,德国当时实行的失业救济政策无益于促进失业人群尤其是年轻人再就业,要进行改革,不然德国会变成“集体休闲公园”。

对于一直习惯于完备社会福利的德国人来说,这一改革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直接削减失业救济金让很多人叫苦不迭,也让改革者付出巨大代价。对于施罗德个人政治生涯而言,“哈茨Ⅳ法案”被视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2005年,施罗德在选举中遭遇惨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改革方案逐渐显露成效。据统计,2005年以来,德国失业人口数量持续走低,从500多万降至300万以下,长期失业人口数量降至100万以下,年轻人的失业率为欧洲最低。去年,德国就业率达到历史新高,受益于此,德国失业保险金盈余达14亿欧元,大大超过预期。

改革的成果,让政策设计者、时任德国大众董事的哈尔茨多少松了口气。因为这一法案,他曾被不少失业者视为“眼中钉”。哈尔茨表示,尽管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改革的成果不言自明。

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其中一面凝聚着正向效应——施罗德的福利改革使德国免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人们重新认识到那场福利改革的深刻含义。而硬币的另一面则是负面的,一些社会学家批评“哈茨Ⅳ法案”让许多长期失业者跌入社会最底层,社会弱势阶层付出的代价太高。更为糟糕的是,“哈茨Ⅳ法案”加深了社会对长期失业者的歧视,失业金领取者被许多人视为不愿意工作的“懒人”。

来自工会的声音认为,改革造成的一个副作用是低薪就业市场不断扩大。“哈茨Ⅳ法案”的严格要求使许多失业者在找工作时没有太多挑剔的余地,即便薪资和工作条件达不到预期也要接受工作,这从总体上拉低了德国的薪资水平和民众的幸福获得感。

2017-11-27 何梦舒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09848.htm 1 一枚硬币的两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