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区域观察

还须对标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

□ 白 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从提升对外开放整体水平的角度出发,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固然是前段时间探索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延续,但这种延续绝非简单地从“区”向“港”的文字转换,而是表明了一种开放理念上的与时俱进。

一方面,对于自由贸易港概念的理解需要从贸易便利化角度进行切入。作为自由贸易园区的一种形态,自由贸易港一般处于港口等交通物流枢纽。在功能上,自由贸易港更加方便外国船舶等交通工具自由出入,如货物的进出、装卸、分选加工、重新包装、储存与过境中转,以及专门进口原材料进行外贸加工再出口等,也可享有免征全部或大部分关税等优惠待遇。

另一方面,对于自由贸易港的认识也需要从资源优化配置角度加以定位。至少,自由贸易港只有在强化离岸贸易与离岸金融业务上有明显提升,才有可能使港口的功能体现在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水平之上,特别是在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扩大资源配置的范围、增加资源配置的机会等方面显示出更多优势。

不难看出,建设自由贸易港必须要立足于高标准,不仅要先行先试,更要着眼于高举高打。过去,我们对港、园、区的概念更多是从地理概念上加以区别,而贸易更多从功能上加以区分,反正都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

现在看来,港区与园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涉及在保留还是摘去括号之间进行选择,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也并不只是从自由贸易试验区简单地改称自由贸易试验港那样简单。

事实上,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不仅仅要立足于建设“试验区”,更要对标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立足于建设“示范区”,为提高对外开放整体水平树立更高的标杆。从正在推进的上海自贸试验区3.0版本来看,不仅提出了要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区,而且提出了要建设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以及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事实上,这种大范围的“试验”与高标准的“示范”,已经在自由贸易港区建设上形成了有效叠加。

党的十九大在我国的对外开放进程中起到了重要里程碑作用,随着对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加快探索,未来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将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2017-11-15 白 明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08617.htm 1 还须对标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