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 俨
□ 通讯员 刘清洁
山东济南市是全省开放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济南高新区牢牢把握住“打造人才新磁场”这个时代脉搏的节奏,并与之一同跃动,有力地推动了新旧动能转换。
近年来,我国相继推出“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以更大力度、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地集聚人才。党的十九大更是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写入党章。以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带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标签,优秀科技人才在其所在领域将有更大发展空间。“我需要祖国!”伴随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众多海外人才踏着坚定的步伐回到祖国怀抱。
同全国各地一样,济南高新区群英荟萃,奏响了一曲曲华美的发展乐章。
优厚政策引才聚才
济南高新区高点定位,以“大人才”工作理念开展全区引智工作,先后摘得“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留学报国济南基地”“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引才引智金字招牌,连续多年获评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2016年,高新区新增国批、省批项目11项,获得扶持资金350余万元。今年7月,济南高新区获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这是今年山东省唯一入选的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
截至目前,高新区内已吸引海外留学人员2000余人,引进院士19名,拥有国家千人计划35人,山东省泰山学者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92人,成为助推高新区再次创业的领头雁。
谈起领军人才,这其中不得不提核电专家、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李苏。为将其引来,济南高新区拟定了一套完善的创业服务方案,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以心换心,诸多感人之举最终让李苏携妻儿全职到高新区创业,目前该企业已在新三板成功上市。在创业期间,李苏利用其在海外的资源,为高新区引进了10余名高层次人才,开创了以才引才的良好局面。
李苏其实只是许多海外归国人才中的一个缩影。对于这样的优秀人才,济南高新区实行高薪,用待遇激励人才。采取增年薪、加年金、授股权、拿技术提成等多种形式,使海外人才的薪酬水平与国际接轨、与市场接轨。如浪潮集团等龙头企业给予引进人才数千万元的高额薪酬,大大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对优秀人才委以重任,用事业激励人才。将职位、项目、经费、人才、设备等资源向海外高端人才倾斜,支持他们打破事业“天花板”。济南高新区还对优秀人才实行人性化关怀,用感情留住人才。正是这些优厚又充满浓浓人情味的人才政策,让高新区逐渐成为海内外管理技术人员向往的创新创业热土。
出台“人才新政20条”
越来越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归国,与各种引才政策密不可分。据了解,济南高新区制定出台了《济南高新区聚人才稳增长20条政策措施(试行)》。这是高新区史上力度最大、政策最优、模式最新的高端人才培育和引进工程,其扶持力度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该人才新政20条相比以往的人才政策,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创业扶持、生活保障等方面有诸多创新。包括斥资10亿元用于人才引进、培育、使用和激励扶持;龙头企业老总最高可拿年收入贡献45%奖励;女性高管可享受托育专项补贴等。
另外,根据人才新政20条,济南高新区进一步创新扶持方式,由政府无偿投资方式转变为政府无偿资金和股权投资混合模式,并积极推广股权跟投新模式,以更加规范、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的扶持方式支持高端人才在企业创新创业发展。
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
人才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人才强国建设需要凝聚起创新人才的“强磁场”。济南高新区深谙这一点的重要性,全产业链齐头并进,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上不断出实招下功夫。
强体系。构建“大人才”体制机制,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思路,以大部制推进大服务,创造性地设立人力资源管理部,形成“大人才”工作格局,把参与新旧动能转换纳入KPI考核,为招才引智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提效率。先后承接3250项市级管理权限,打造“高新区速度”,推出“十天办结制”机制,一个新旧动能转换项目从拿到土地证到拿到开工许可证,不超过10天。
助发展。相继推出促投资稳增长、聚人才稳增长等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政策措施,每年拿出近1亿元资金扶持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投入到新旧动能转换的大潮中,叫响“您创新、我奖励,您创业、我扶持,您投资、我帮办”品牌。
在人才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济南高新区创造了新技术、形成了新产业、产生了新业态,可谓成绩斐然。
齐鲁制药在世界生命科学之城——美国波士顿建立药物研发创新中心,实现“老树发新枝”,不断占据生物制药技术新高点。晶正电子研发的纳米级铌酸锂晶体薄膜材料,用其生产的光学器件体积可缩小百万倍以上,为世界首创。9月底,新型研发机构——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创新中心正式启用,首批5个创新中心正式授牌,5大产业化项目首批签约。
以晨鸣融资租赁为代表的融资租赁新产业,多项指标排名全国领先。以费斯托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制造新产业,全面引入“双元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带动济南市对接德国工业4.0。
在“双创”环境下,高新区涌现出一批以迪亚、同科为代表的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运营商,培育出8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使上市企业总数达到105家。
截至2016年底,高新区拥有2.21万家企业。其中,民企2.1万家,占比约97%;外企310家,占比约1.5%。今年新增企业数有望达到1万家,再创新高。今年以来,新签约新动能产业项目113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2100亿元。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新磁场的凝聚。过去5年,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不断破冰的5年。从中央到地方,改革多措并举,政策创新亮点频出。济南高新区积极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一系列政策让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正加速形成。
人才,迎来了最好的时代,济南高新区,将继续书写新时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