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袁 琳
“稳的基础更加巩固,进的动力更加有力,质的提升更加明显。”国资委总会计师沈莹在10月12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是概括前三季度央企运行情况。
前三季度,中央企业收入利润持续保持双快增长,增速比前五年平均水平分别提升12.5个和18.3个百分点。运行质量稳步改善,布局结构持续优化,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更加明显,效益增长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协调性继续巩固,创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最佳业绩。
实体企业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数据显示,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9.1万亿元,同比增长15.4%,累计实现利润11,104.8亿元,同比增长18.4%,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持续增长态势,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工业企业的贡献最大。据统计,前三季度中央工业企业营收、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8.3%和24%,增收额和增利额对央企整体收入与利润增量的贡献分别为75.3%和64%。
沈莹分析,工业企业是央企资产的主要分布领域,也是关键的重点行业,实体企业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得益于央企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一方面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量,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另一方面激活传统产业存量,打造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石油石化、建筑、钢铁等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工艺创新提高附加值,打造高品质、焕发新活力。”沈莹说。
据介绍,中央企业研发经费累计投入1.7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4,高端制造、科研、现代服务业等行业收入增长24.1%,高于中央企业平均水平。
“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步伐加快,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效益贡献不断提升,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得到加强。”沈莹表示,央企的前进动能更加有力。
此外,中央企业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加强生产组织调度,全力保障经济运行基础供应,重点行业产销平稳增长。据了解,前三季度,98家央企中多数企业实现增利,其中56家效益增速超过10%。特别是随着工业领域供求关系进一步改善,产能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效益大幅回升。
沈莹介绍说,国有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取得很好成效。3年来,已经有47家央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了1676个项目。
钢铁煤炭去产能进展顺利
沈莹介绍,前三季度央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钢铁煤炭去产能进展顺利。提前完成今年钢铁去产能595万吨目标,已完成煤炭去产能2388万吨,已累计重组煤炭产能1亿吨。“僵尸企业”处置平稳进行。中央企业用一年多时间完成了571户“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处置和治理主体任务。今年上半年81家中央企业所属2041户“僵尸”子企业和特困子企业整体效益状况明显好转,亏损额较2015年同期相比减少885亿元。
除此之外,“压减”工作成效明显。中央企业已累计减少法人单位6395户,减少比例达12.3%。历史遗留问题加快解决。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任务总体过半,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重点困难企业集团改革脱困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同比减亏增利122.3亿元。
沈莹还指出,前三季度运行质量逐步提高,资产负债率水平保持稳定。成本费用管控取得明显成效,资本回报与效益增长匹配度更好,负债率保持稳中有降。
固定资产投资逐步企稳,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前三季度中央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万亿元,同比下降1.5%。从投资结构看,中央企业正在按照中央指明的布局结构调整方向加大工作力度,前三季度电网、装备制造、通信、交通运输等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煤炭、钢铁、火电等产能过剩行业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33.5%、19.3%和21%,如剔除过剩行业,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2.5%。
同时,税费贡献稳步增长,减费让利支持全社会降成本。沈莹说:“中央电信企业坚决执行‘提速降费’,取消国内长途漫游费、流量不清零、降低中小企业专线接入价格等活动,电力企业执行火电价格下调等要求,石油石化企业执行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下调等政策,前三季度累计减费让利超过1100亿元,有效降低了全社会运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