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河北作者:时间:2024-12-25
邢台德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德龙钢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创新驱动、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以‘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的绿色改革之路。德龙钢铁先后投入40亿元,实施100余个环保深度治理和提升改造项目,创造了“三个全国第一”,即国家第一批“绿色工厂”、国内民营钢铁企业第一家“环保A级企业” 、全国首家在产钢企AAAA级景区,成功从昔日的“污染大户”变身现在的“治污先锋”,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之路。
德龙钢铁2023年1月获“国家企业标准领跑者”荣誉称号;2024年1月获批科技领军企业;2024年8月,企业环保经验做法作为省典型案例荣登《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文章——《河北着力推进全面绿色转型》;2024年12月,《河北邢台德龙钢铁:以“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在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评选活动中入选为2024年度企业改革与发展重点研究案例。
壮士断腕 向绿而优 扭住能耗“牛鼻子”破旧立新
聚焦技改,项目提质扩绿。开展环保治理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封闭料场、投入环保设施,德龙钢铁累计投资37.47亿元,经历3次环保技术升级,完成545项自查整改提升项目,2020年9月份完成全工序超低排放评估监测工作,成为全国第三家公示的钢铁企业、唯一一家民营钢铁企业。2020年11月成为河北省第一家民营长流程钢铁A级企业。
聚焦治污,节能环保增绿。德龙钢铁深度治理工业源污染,相继在烧结、炼钢、炼铁等完成深度治理和改造提升,实现全工序有组织超低排放治理,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53万吨。为深度治理扬尘源污染,投资6.9亿元对生产工艺过程、物料存储、物料输运等排放环节进行升级改造,包括建设11座全封闭料场,对公司148条皮带进行二次封闭等,从根本上解决了无组织排放问题。为深度治理移动源污染,投资9400万元实施电车置换和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全面淘汰内部运输燃油车,使用LNG车辆运营,清洁运输比例已达80%以上。目前,德龙钢铁正在推进总投资11.8亿元的德龙钢铁专用线建设,快步迈向清洁运输时代。
聚焦融合,数字赋能添绿。德龙钢铁自主研发、投入使用集“安全消防、生产指挥、环保管控、技术质量、能源利用、智能物流”六大生产要素于一体的“六维一体”管控中心,将大气、水、土壤、固体和危险五大版块集成监管,15000个数据采集点位实现多种能源全流程、全过程精准管控,实现“指挥一张图”。建立智能环保管控平台,通过使用DCS管控系统,将各治污设施所有运行参数、CEMS在线监测数据以及反映生产负荷和设备启停的主要生产工艺参数接入平台集中管理,实现“管控一张网”。投入使用智能环保雾桩176台,实时监测PM2.5、PM10,自动喷雾调节改善空气质量;建设全厂环境保护指挥中心、室外抑尘系统和辐射监测系统,环境管理由“人海战术”向科技化迈进,实现“监测一体化”。
引路护航 趋绿而行 抓牢转型“方向盘”阔步向前
抓诊断解症结,德龙钢铁坚持以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强工业节能诊断指导作用,征集优质第三方服务机构申报省节能诊断服务机构,逐年度开展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不断提升企业用能管理水平。
抓服务促提升,德龙钢铁以先进技术推广应用为抓手,组织开展重点领域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推广培训会,宣传推广典型应用案例、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抓绿色强转型,德龙钢铁聚焦绿色发展、转型升级,以景区为载体,以旅游为手段,以环保为目的,率先打造在产状态下的“绿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旅游品牌,实现与周边大旅游环境的和谐、共融、共赢,成为首家在产钢铁企业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聚势赋能 逐绿而变 锚定创新“突破口”破局突围
循环利用增绿。德龙钢铁注重水循环利用,先后投资约1.5亿元,建设4座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1.5万吨,并利用节水技术,将吨钢耗新水下降到1.8吨,产生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被评为“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全国钢铁企业仅4家入选。积极探索余热利用,投资5亿多元,先后建成四期煤气余热发电项目,充分利用公司的高炉煤气和烧结余热进行发电,实现公司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年可节约标煤30万吨,公司自发电率达70%以上,年发电量达7亿千瓦时,相当于3亿元的经济收入。同时,高炉冲渣水产生的余热,可保障周边200多万平方米居民住宅供暖。
变废为宝增绿。德龙钢铁投资2.1亿元,建成水渣微粉生产线,对高炉炉渣彻底处理,再加工利用水渣资源,大幅提升渣钢回收量和质量,实现固废100%循环利用,年生产水渣微粉100万吨,可创收2.2亿元,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技术创新增绿。德龙钢铁自主研发科技项目200余项,与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理工大学、东北大学、钢铁研究总院等院校合作项目40余项。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了80余项科技成果,其中,40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3年以来,研发费用归集总额为9亿元,占销售收入比例的3%以上,研发人员数量5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