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标准地 改革大文章

2018-09-13 10:14:46 来源:本网专稿 

“一窗服务”+代办

企业省时省心省力

“对企业而言,及时拿到地非常重要,遇到好的机遇、好的项目,如果土地供给跟不上,过了恰当的时点,这个机会错过了。”吴松根如是说。

政府也深知这一点。德清县委书记、县长王琴英在县委十四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表示,要坚持“项目为王”,更加重视高端项目和有效投资驱动发展的乘数效应、结构效应。“通过专项调研活动,我们找准了很多制约发展的问题和短板,比如项目推进慢问题。”王琴英要求,要完善项目前期工作机制,重点扫除政策处理难、流程审批慢等难点堵点。

企业有需求,政府有举措。德清坚持以企业获得感为试点工作评价标准,以“标准地”制度推动减前置、减环节、减流程、减时间。

据了解,在“标准地”方面,德清提供全流程个性化代办服务。企业取得“标准地”前“贴上去”,建立“标准地”项目前期辅导服务机制,主动沉下身宣讲有关投资项目政策法规、规范标准,在源头上阻止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项目进入“招拍挂”程序;审批中“全程代”,主动上门服务,确保项目考虑整体全面、问题清单明确清晰;项目开工后“跟到底”,做好项目上门回访,及时协助发起竣工验收。

通过德清县发改委“一窗服务”,为企业量身定制办理流程图、事项指导单,并跟踪互动解决疑难问题,企业开工前办事由“原需跑7个窗口”变为“只跑1个窗口”,申报材料平均减少73份以上。多个项目于100天内取得施工许可证,平均用时60.4天。

“以前像施工许可证、环评报告都得一个证一个证地拿到才能开工,光跑这些证就要8个月的时间。”张柏林说。

“政府事先做了评价、定了标准,再加上‘最多跑一次’‘一窗办理’,审批效率高,速度快。”吴松根说,以前,土地摘牌、审批到拿到施工许可证,流程比较复杂,有时半年都开不了工。现在,开工前最多100天,竣工前“最多跑一次”,还有代办服务,“省下时间和精力,企业可以专心干自己的事”。

“这是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的最新实践。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联动推进‘标准地’‘一窗服务’‘承诺制’区域评价等改革试点,实现了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开工前‘最多跑一次’,真正让企业省钱、省时、省心,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陈健坦言。

耦合效应

构建改革“闭环”

“标准地”改革这道“综合题”,出给改革“优等生”德清县,不是没有原因。“标准地”不仅仅是一块土地的出让,而是与“多规合一”“承诺制”“区域评价”“信用奖惩”等多项改革举措紧密关联,形成一个改革“闭环”,才能顺利开展。

德清县承担了63项国家、省市级重要改革试点,具备扎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标准地”试点德清县实施方案》要求,按照“能整合的整合、能打通的打通、能叠加的叠加”原则,有效衔接多项试点,形成综合叠加效应。

“没有多规合一就没有基础,区域评价不成熟就缺乏前提。德清前期开展的多项改革工作有很好的底子,推‘标准地’就可以一下子推下来,形成耦合效应。”德清发改委副主任潘皓如是表示。

据潘皓介绍,德清县开展“标准地”企业投资项目信用监管试点,出台了该省首个工业“标准地”奖惩办法。“标准地”改革,由“强审批”转向“强监管”,事中事后监管成为重点和关键。

“改革设计的同时,也在考虑监管问题。”德清通过制定一系列信用体系制度,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工业用地管理体系,倒逼企业履诺践诺、依法依规用地。

王琴英要求,在“标准地”“一窗服务”等改革领域,综合叠加承诺制、信用监管试点等一批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效应,不断完善联合奖惩等配套制度,更加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标准地’这项改革是我们在全省率先试通路子的。”王琴英说,在改革试通路子后,如何以系统性集成性思维应用改革,进一步放大改革的红利和效应,是德清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