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由才广 为制造强国“架梁立柱”

2018-07-26 14:20:41 来源:本网专稿 

员工“走出去”

人才“引进来”

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是改革开放中国家经济交流和合作的产物。自1996年起,公司先后有600余名员工赴日本川崎重工坂出工厂进行基础研修,为核心开发能力和智能制造提供人才保证。

“南通中远海运川崎公司敢于在建厂伊始就坚持付出巨大代价来进行人才培养,这源自公司对保障企业发展的优质人力资源供给重要性的深刻、准确认识。”公司中方总经理陈弓说。

虽说培训费用不菲,但物有所值,那些在日培训过的学员多数已成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公司中方副总经理莫中华就是最早一批赴日留学的员工。“川崎的授课老师非常尽责,在教授知识的时候毫无保留。我们每个员工也都很珍惜赴日学习的机会,双休日都还在学习,因为深知机会来之不易。”莫中华回忆说,研修不仅仅是理论学习,是结合具体项目的学习,是学了马上要付诸实践的。

从川崎重工归来的不只是一支人才队伍,还有一整套生产管理流程。以建造一艘集装箱船为例,涉及工序3万多道,部门众多。各生产环节配合是否紧密往往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参照川崎重工经验,南通中远川崎率先在国内实现了分段对接误差为零的无余量造船,这大大提升了船舶质量和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

平时,万向也会组织员工出去学习。这种学习也不是走马观花的参观,而是要动脑筋的。比如,万向集团公司资深副总裁倪频会引导他们思考,“在这些海外的工厂中,是否有一家的技术、工程、流程、软件、硬件值得我们带回中国的工厂?”人员“走出去”的同时,万向更注重人才“引进来”。在新能源车领域,万向在全球已聚集了2500多位研发人员,其中在美国的研发人员就有1200多人。

在国际化方面,吉利也表现不俗。李书福认为,人才培养是吉利一个非常长远的战略思考,吉利已经聚集了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众多汽车创新领域的高级专家,研发设计、工程技术人员超过1.3万人。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石”。面向未来,还需不断开放与变革,一方面,建立人才资源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培养和储备制造业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扩大人才增量,进一步挖掘人才资源的内在潜力。

1996年起,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先后有600余名员工赴日本川崎重工坂出工厂进行基础研修,为核心开发能力和智能制造提供人才保证。图为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船坞与正在建造的船只。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