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共治 严把“舌尖”安全关

2018-07-25 18:49:03 来源:本网专稿 

科学强化百姓“食育”

构筑食品安全屏障

打针西瓜、塑料紫菜、塑料粉丝……想不到的“新型”食物让人瞠目结舌,心生恐惧;“可燃烧的面条能吃吗”“顶花带刺的黄瓜有毒”“喝纯净水会导致身体矿物和钙质流失”……标题中带有“扩散!”“震惊!!!”的朋友圈“爆文”,常常用不可思议的说法挑战着人们对于食品的安全感,不知不觉让“舌尖上的享受”变成了“舌尖上的焦虑”。

近十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取得重大进步是有充分依据和数据的,但广大消费者仍然对食品安全很担心。“问题出在沟通交流不够,科学传播不够,从而导致消费者缺乏信任。目前自媒体谣言颇多,传播力度强大,正确的对策是用科学的声音占领舆论阵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呼吁,打击谣言,需要食品专业人士和主流媒体共同努力,成为彼此信赖的传播伙伴,积极主动出击。

有关部门梳理总结了食品安全谣言的4个特征:

有意编造,别有用心。造谣者罔顾事实,凭空捏造所谓真相,甚至自导自演,炮制图片视频等“证据”,以谋取不正当利益。

偷换概念,混淆视听。造谣者利用夸张、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实本原和全貌,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愚弄公众认知。

旧闻翻炒,刻意抹黑。造谣者以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为背景,将过去发生的事情掐头去尾改头换面;改变日期“新瓶装旧酒”;将日期模糊或者删除乔装改扮,以此达到相互转发,误导百姓消费的目的。

戏谑嘲讽,负面传播。造谣者对影视片段进行配音配文,制成戏谑嘲讽的图片视频,利用互联网以年轻群体为主、低龄受众猎奇心理重的特点,形成裂变式传播,后续效应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消除。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认为,只有做好“食育”,即食品安全方面相关知识的教育,才能有效抵制谣言。“做好‘食育’工作首先要强调科学意识。”张永建进一步解释,食品中的谣言绝大多数是反科学的,是伪科学。食品生产和消费中有很多科学的内容,“食育”工作就是要将这些传递给公众,为消费奠定一个科学的基础。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使科学家们能更踊跃地参与到科普中来。

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让预防“跑”在问题前面,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下,“舌尖上的焦虑”将成为过去,“舌尖上的安全”成为常态,“舌尖上的享受”成为老百姓每天幸福感最简单的来源。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