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发布作者:时间:2025-07-23
近日,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年)》,高质量建设智慧农业引领区,加快农业数字化、现代化转型升级,助力缩小“三大差距”,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三农”标志性成果。
《实施方案》提出
到2027年底
建成数字农业工厂1000家、未来农场100家,“低空+农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52%。
2030年底
全域推进智慧农业建设的机制路径基本成熟,智慧农业引领任务基本实现,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55%。
2035年底
关键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生产信息化率稳步提升,有力支撑农业强国建设。
《实施方案》明确三大行动,一起了解↓↓
实施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深化“数字政府2.0”建设,创新打造“1+1+3+X”数智能力体系,构建“知识数据中心+模型训练平台+场景服务供给”为一体的智慧农业中枢,立体化、螺旋式提升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迭代升级1个“大脑”
聚焦“1图1库1模型”,构建全省贯通、业务协同、数据共享、智能驱动的“浙江乡村大脑2.0”,实现用户全上线、门户全统一、业务全闭环、地图全覆盖、服务全集成。
“1图”:绘制农业农村数字“一张图”,通过构建“空天地”三位一体的农业数字化监测体系,形成全省统一的农业产业地图。
“1库”:形成安全合规、开放流通的农业农村高质量数据库,构建宽领域、高质量的多模态数据融合语料库。
“1模型”: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大模型能力,开发面向农技人员与新型经营主体的自然语言交互系统。
集成拓展1个“码”
迭代升级“浙农码2.0”,推动“浙农码”与“全农码”有机衔接,率先实现部省数据互联互通和业务协作协同。
强化品牌赋能。加速“浙农码”赋能“土特产”,助力农产品优质优价,2030年底“浙农码”赋码用码总量超10亿次。
强化行业管理能力。推动对农机装备、种子包装、涉农项目等对象赋码,制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畜牧兽医行业的赋码规则。
强化“三色”预警管理。强化项目资金管理能力,通过“一码监管”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治理能力。
建强“强村、富民、兴业”3大版块应用能力
加速“浙农”应用优化增值,推进“浙农”应用与“乡村大脑2.0”双向赋能,巩固增产保供、共同富裕、安全生产、农村集成改革等数字化建设成果。
聚焦“强村”,优化未来乡村应用场景,提升乡村治理服务能级,加快乡村数智服务落地。
聚焦“富民”,推进数字“三农”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打通“浙农经管”等“农民农村共富一类事”应用,优化“浙农帮扶”“惠农直通车”等高频应用,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便捷办事场景。
聚焦“兴业”,迭代“浙农优品”“浙农牧”“浙农粮”“浙农机”“浙农田”等应用,加速要素流动,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打造X个应用场景
立足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细分产业,坚持需求导向,打造X个以新技术集群和大模型为支撑的农业生产数智化应用场景。
实施智慧农业重点领域增效行动
推进种植业智慧化
大田生产方面,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以全程智能化作业为目标,推进粮食生产“人、事、物、田”和“耕、种、管、收”协同发展,着力大面积单产提升。
设施种植方面,推进育苗育秧中心、植物工厂、蔬果茶菌药基地等建设,重点加强农业环境精准调控、病虫害防治、智能水肥灌溉、无人巡检运输、生产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等技术应用,实现农业种植全程的智能调控和闭环管理。
推进畜牧养殖智慧化
聚焦立体化养殖场、规模化基地等,重点推进个体体征监测管理、生物安全防控、舍内环境调控、智能饲喂与能耗监测、自动巡检消杀、疾病智能诊断、调运监管等数字化设施装备应用,实现对畜禽养殖生产、疫病防控、管理、调运等环节的精准控制、监测预警、决策支持和管理服务。
推进渔业生产智能化
聚焦陆基工厂化养殖、池塘工程化养殖、深水网箱/围栏养殖、鱼虾苗种繁育等,实现对水产苗种繁育和养殖生产管理、质量管控、运输流通等各环节的信息感知、自动管控、监测预警、决策支持和管理服务。
推进育制种业智能化
探索智能育制种,发展高效工厂化组培快繁种苗技术和智能育种工具,形成“常规育种+生物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育种新格局。
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
聚焦“百链千亿”行动,发挥“链主”、龙头企业作用,定期向全省数字经济企业发布应用场景需求清单,打造一批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标杆,提高全产业链协同效率。
深化农产品冷链物流“百千”工程,促进农产品产地市场和加工流通企业数字化改造,集成应用清选分级、提质净养、品质检测、加工包装、冷藏保鲜、质量追溯等智能设施设备,发展智能化、高端化现代加工仓储物流模式。
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越洋、数商兴农工程,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即时零售、订单农业等营销模式,培育一批“星乡村”(产业电商村),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
推进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度融合
围绕农业生产全链条智能化需求,加快推进关键核心领域融合创新。
构建农业智能决策系统,集成气候预测、市场供需、成本核算等多维数据,通过算法模型生成个性化生产方案,提升决策科学性;推广产业数字孪生技术,建立全流程可视化仿真系统,实现从种植规划到采收管理的动态模拟优化;试点农业机器人集群应用,部署具备自主导航能力的耕作、植保、采收机器人系统,制定人机协同作业标准,推动智慧农场建设;基于深度学习开发无损检测设备,实现农产品糖度、酸度、农残等关键指标的快速智能检测,保障质量安全。
通过技术集成与场景落地,形成“数据驱动—模型优化—智能执行”的农业领域人工智能应用闭环。
实施智慧农业生态环境优化行动
夯实基础设施底座
2025年底乡村地区建成5G基站超11万个,20户以上农村人口聚集区实现网络全覆盖,内海海域按需实现网络覆盖;2030年底全省农村乡镇地区建成5G基站18万个。
强化数据服务赋能
健全农业农村数据管理制度,完善数据资源目录。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加快制修订智慧农业发展共性关键标准与通用技术规范,完善基础标准、软硬件标准和服务应用标准等,建立农业智能装备和农业大模型评测标准,推动长三角地区农业农村数据标准一体化。
加快技术装备攻关
统筹“智能+装备+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传感器、专用芯片、农业机器人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加速农业生物技术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领域的推广。
打造科技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科研院校作为“智库”的重要作用,合理设置智慧农业相关专业,输出智慧农业新型人才。
加强人才队伍培育
聚力引育乡村数字化人才和乡村电商促
富人才,发挥数字乡村联盟作用,推动建立智慧农业联盟,培育智慧农业新型人才。
创新打造示范样本
迭代智慧农业“百千”工程,全面建成数字农业工厂1000家、未来农场100家;支持大模型在未来农场、数字农业工厂的落地应用,聚焦“人工智能+农业”,提标升级智能型数字农业工厂25家以上、标准型智慧农场100家以上。
《实施方案》强调,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分阶段落实好工作措施和任务。
探索建设智慧农业创新应用基地。优化农业“双强”支持方向,加快推广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设施配套,建设高质量的智慧农业(农艺农机融合试验)基地。完善适度超前的发展规划和多元投入机制,解决好智能农机、数字设施、冷链仓储、电商基地等落地运行问题。加快智慧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推广,不断扩大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工作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