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海南首页 > 发改要闻

海南:2045年前,全面建成低碳岛

来源:改革网作者:陈文杰时间:2025-07-11


发布会现场。陈文杰 摄

改革网讯 7月10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海南低碳岛建设方案 》,该文件为海南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7月11日,海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海南低碳岛建设方案》,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李璐做主发布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近年来,海南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坚定生态立省不动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高质量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坚持“向绿图强”,争创“双碳”优等生,系统推进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和低碳岛建设为主体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N”标志性工程。

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李璐介绍《海南低碳岛建设方案 》相关情况。陈文杰 摄

李璐首先介绍了低碳岛建设的总体思路:

在总体目标方面。海南低碳岛建设聚焦三个时间节点。一是2030年前,全省实现碳达峰;二是2045年前,全面建成低碳岛,全省二氧化碳年排放量比峰值期下降70%;三是2060年前,全省实现碳中和。

在体系架构方面。低碳岛建设聚焦海南低碳发展核心要素,搭建低碳岛建设的“1+6”体系架构。构建以电力零碳化、热力零碳化、终端领域电气化为特征的新型零碳能源系统,夯实低碳岛建设总底盘;建立产业优碳、城乡降碳、交通脱碳、生态固碳、智慧管碳、长效治碳六大体系。

在降碳路径方面。建立“源网荷储”一体化能源系统打底,推进工业、城乡、交通、农业等终端领域节能降碳,开发核、风、光等零碳能源,布局储电、储热、储冷、储氢等储能设施,健全特色岛屿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用好自然和人工固碳资源,搭建全要素碳排放智慧管理中枢。

在项目建设方面。积极推进配套项目建设,探索低碳城镇、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校区、低碳景区、低碳建筑和低碳乡村等低碳应用场景,结合各自场景的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制定针对性的建设路径,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她介绍,从体系架构出发,低碳岛建设共形成了7大方面重点任务、22项具体措施。“省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做好统筹协调,与省级各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强化行业指导。我们相信,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建设方案》的落地实施必将有力推动我省“双碳”工作深入开展,进而在服务自贸港高质量发展、建设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进程中展现新担当,将海南打造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低碳发展先进理念、技术和实践成果的窗口。”李璐说。

“近年来,海南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以能源低碳转型为重要抓手,争当‘双碳’工作优等生,推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答记者问环节,李璐从聚焦“建设清洁能源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产业结构低碳转型”三个方面,分享海南有关能源转型情况。

海南清洁能源岛建设成效显著,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实现快速发展。近年来,海南提出不再发展煤电,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构建“清洁化+多元化”电力供应体系的能源工作思路。截至2025年5月底,海南全省电力装机约两千五百万千瓦,较2018年装机实现翻番,其中60%以上的新增装机来自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提高了不止10个百分点,海南电力供需已基本实现自我平衡。同时,海南的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2018年也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能源消费低碳化程度稳步提高。

海南新型电力系统正加速构建,电力基础设施实现提质升级。目前,全省正在积极推动全国首个500千伏省域数字电网建设,其中,昌江核电二期接入系统工程已建成投运,为核电机组安全接入及海上风电送出和消纳提供有力保障。全省已建成220千伏坚强主网架,实现110千伏及以下电网覆盖各市县,乡镇和行政村通电率达100%,2024年全省户均停电小时数5小时,较2020年的12小时减少了7小时,也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户均停电小时数6.71小时)。

全省已建成数字电网平台,实现电力数据的全面覆盖、全面贯通和全面共享。同时,海南正积极构建智慧化调度体系,推进智能调度运行平台建设,搭建海岛特色化规模化虚拟电厂,加快打造适应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

产业结构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海南大力发展新兴低碳产业,加快“一园两基地”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目前,相关主机和叶片制造项目已建成投运,电氢氨醇项目正加快布局。支持企业在文昌航天城、洋浦化工园区等园区和社区实施智能微电网和储能电池等绿色低碳项目。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扎实开展煤电机组改造,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改造任务。

李璐表示,下一步,海南将立足于国家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要求,对海南清洁能源生产、消费、输送、保障、创新、管理、合作等方面全面升级,逐步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