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田新元
一年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吹响了新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一年来,各项改革举措与战略部署已逐步展开,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增强了市场信心,激发了市场活力,国民经济运行保持回升向好态势。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取得可喜成效。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延续去年四季度回升向好势头,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趋势性特点。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60536亿元,同比增长5.3%。产业转型方面,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3.1%、36.2%、35.6%。“两新”政策特别是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的推进,在有效扩大内需的同时,促进了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推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加速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印发,从“要求做的、禁止做的、鼓励做的”三个维度明确顶层建设方向;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和《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等也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国企与民企协同发展,激发内生动力与市场活力。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各中央企业、各地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改革任务平均完成率已超过80%。截至2025年5月底,全国实有民营经济组织1.85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76%,同比增长2.3%。国企民企携手,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的巨轮行稳致远。特别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不仅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还通过立法完善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措施,有利于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组织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整体实力显著提高。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4年的第11位,基础前沿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我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最大拥有国,占比达60%。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我国在锂离子电池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升了我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力。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潮中,“人民至上”始终不渝,涉及民生领域的多项改革也在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深化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速。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全面落实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要求,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推进教育公平,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民生领域改革的持续推进,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革永远在路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变革,头绪繁多,任务艰巨,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循序渐进,步步为营,解决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难题,推动改革有条不紊地纵深挺进,高质量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新希望。我们期待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