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兴旺 黄 平 彭 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应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从中找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通过大思政形式展示其蕴涵的独有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融入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自强,助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立德树人,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有重要意义。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实际需求。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无数中国人以精神哺养。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冲击,一些道德困境问题日益显现,研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应用型本科教学,不仅能丰富人的社会化理论、发展心理学及中国古代“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等研究,更能有效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是丰富应用型教育理念的发展需求。应用型教育理念蕴含的“知行合一”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途径。理论上,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知行合一”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促进关系,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彰显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价值理念。同时,教育培养人的素养从认知能力向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转变,从“重知”到重视“知行合一”,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应有之义。
三是提升思政课“三性一力”(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亲和力)的教学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理念上,应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训练并重、宏大叙事与地方特色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区域文化互鉴。
这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凸显实践理性。学界目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研究已经取得较丰硕的成果,但是将其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思政课结合不多、深度不够,尚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重形式轻内容。把一些传统文化的图形标志等进行生搬硬套、机械展出,在领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掌握其思想精髓上还需下功夫。
二是重个性轻共性。中华文明是统一性与多样性、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整体。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如同主干与枝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深刻理解这一关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三是重理论教学轻应用特色。没有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初心”“文化育人”深度把握大思政教育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形式从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还需进一步优化提升,系统性、全面性还存在一定不足,课程与教材、育人和育才相结合的文化载体等有待完善,传统文化进校园长效机制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大思政课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构建“党委统筹—部门联动—学院落实—师生参与”机制,以第一课堂(教学主阵地)、第二课堂(各类社团活动)为核心支撑,延伸打造第三课堂(学生社会实践)、第四课堂(网络空间),形成“理论认知—实践深化—价值内化—行为外显”的育人闭环,构建起覆盖课内课外、贯通线上线下、联动校园社会的多维协同育人体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为教育理念,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实现目标、理念、课程一体化贯通,培养政治坚定、素质过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打造思政课多维度融入方式。要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比如,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讲好“修齐治平”的道德修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讲好唯物史观方法论指引下更好地推动当代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是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综合运用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理论认知—情感体验—实践养成”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要立足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系统整合校内文化资源,同时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学,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联动、同向同行。要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文化大讲堂活动等,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线上教学资源,录制线上课程,搭建VR教学系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不断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新途径。要打造好育人环境,做到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视化、直观化,系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办学理念、专业特色等深度融合,形成刚柔并济、多元共生的特色文化景观,让学校的山、谷、湖、园、廊、亭、馆等校园文化景观“发声”,对学生进行多维度文化浸润,使隐性教育于无形中开展。
【王兴旺系新疆工程学院图书馆副教授;黄平系新疆工程学院宣传部副教授;彭洁系新疆工程学院宣传部讲师。本文系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新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研究”(项目号:XJJC710002);2025年度新疆工程学院科研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润心’工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