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合肥包河紫云山千亿文创产业的“创新密码”

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

多家合肥包河企业亮相深圳文博会

合肥(包河)磨滩旅游度假区

合肥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港

合肥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核心区滨湖卓越城

□ 李亚明 包育晓 华 焘 项 子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以“破壁出圈、登顶出彩、改革出新、项目出效”为引领,着力构建文化与科技、旅游等多业态深度融合的新型文化产业功能区。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应运而生,成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迈向新高度的核心载体。根据规划,到2027年,该园区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000亿元,目标直指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新高地。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包河实践”

近年来,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建设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深耕文创领域,是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立足本土文化资源优势、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以点带面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举措。

今年上半年,《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规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明确了“一轴、两核、三区、四片”的空间格局,聚焦数字文化内容生产、创意设计、广播影视网络视听等主导产业,并合理布局虚拟现实、网络直播、数字音乐等新兴业态。园区以包河大道为发展主轴,依托滨湖卓越城与骆岗公园形成双核驱动引擎,包公园文旅集聚区、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区、滨湖文旅集聚区三大功能片区协同发展,合柴1972、罍街、磨滩、沈福四大特色片区点缀其间。该《规划》对标国内顶尖文创园区,致力于构建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的开放创新生态体系,深度契合安徽省文化强省战略。

园区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瞄准广播影视网络视听、数字内容生产、虚拟现实等前沿方向,加速建设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基地“五中心、四平台”等科技创新载体,支持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高效、活力充沛、更利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体系、政策体系和产业生态,吸引优质创新资源与要素向园区集聚。

同时,园区注重错位发展与重点聚焦。依托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产业基础,发挥融合发展的优势,着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应用示范,加速新技术在文化产业重点领域的应用落地,壮大文化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深挖产业链细分领域潜力,在虚拟现实、直播经济、数字音乐等方面释放创新动能,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产业发展体系。

在跨界融合与联动发展方面,园区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融入城市更新、提升创意设计服务、助力生活消费的融合发展格局,积极培育文化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注重资源整合,强化规划、政策、机制的整体协同,发挥叠加效应。

依据《规划》,到2027年,该园区文化产业规模计划达到千亿元,不但在体量上将显著扩大,更将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园区这一宏伟蓝图源于对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与坚定信心。实现千亿级目标,关键在于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近年来,安徽省加快发展数字创意、数字艺术、媒体技术、线上演播、时尚文化、沉浸式体验和特色文化消费等新业态,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文化楼宇、特色文创园区(基地)和文化创意街区,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迈进,成效显著。

在此基础上,合肥市包河区围绕“3+3”文化创意生态链(大视听产业、数字内容产业、创意设计服务业,以及虚拟现实制作产业、直播产业、数字音乐产业),推动空间与产业协调、政策与资本汇聚,形成了“一城(滨湖卓越城)、一园(骆岗公园)、十平台(紫云路文创园、合肥报业数字产业园、中国视界、平安大厦、包河互联网产业园、望湖城文创园、安徽数字新媒体科技产业园、安徽数字文化科技产业园、合柴1972文创园、皖新文化科技广场)”的总体项目布局。

此外,园区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立足资源禀赋、深挖特色,拓展消费场景;优化营商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目标,借助创意思维与科技手段,开发文创产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扩大和优化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据统计,2024年,包河区文化产业主营收入已突破500亿元,全年接待游客超1900万人次,旅游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拥有6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构筑一流产业发展的“硬核实力”

近年来,园区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围绕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驱动下,做优广播影视和网络视听、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服务等基础产业,聚力发展虚拟现实、网络直播、数字音乐等新型业态。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超高清、高速摄像、全色光显,科学可视化、科技展陈,数字内容生产、文化装备制造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产业规模快速提升,主导产业集聚效应凸显。2024年,园区产业规模超500亿元,集聚各类文化产业法人单位6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80家(含入文化产业库8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7家,营收亿元以上企业45家,5亿元以上企业9家,拥有全国文化企业30强1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3个,上市公司2家,文旅部、广电总局重点实验室5个。

园区广播影视网络视听、数字内容、创意设计三大主导产业集群效应显著。依托文旅部、广电总局5个文化类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实现内容制作标准化、信息传输高清化、应用终端移动化,广播影视网络视听产业科技研发水平全国领先;以安徽新华发行集团等为龙头,形成内容数字化、传输共享化、应用个性化的数字内容生产发行服务体系,领跑全国;以安达创展公司、全省十大设计院等为引领,围绕内容立体化、生产工业化、展陈体验化,创意设计展陈体验全国领先,安徽广电传媒集团牵头的虚拟现实制作技术应用入选国家级示范项目。

重点企业加速成长,龙头引领作用强劲。园区支持广播影视传播多维化、文化内容数字化,培育发展人工智能视觉和沉浸式体验新业态,涌现出美丽科学、瓷说中国、全色光显、国产8K超高清摄像等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科技范”文化企业。省文投公司、安徽皖云、华光影像、迅达文化、海轩文化、徽博文化等40多家潜力企业快速成长。

园区与安徽新华发行集团等合作,以数字内容生产发行为核心,构建覆盖数字内容、数字出版、多维制作、文化装备、传播发行、终端应用的全数字文化产业链;与安徽演艺集团等合作,围绕戏剧、舞美、演艺及原创音乐、数字音乐的创作、制作、发行,联动园区十大特色文化街区,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音乐演艺场景;与安徽广电传媒集团等合作,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对接广电总局广科院、规划院、设计院,聚焦广电新视听和未来电视,在文化装备制造技术研发和检验检测、音视频制作、电影工业化生产等领域抢占先机,率先发展影视虚拟制作产业;与安徽省文投公司合作,充分发挥安徽文化和数字创意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新兴文化业态的支持力度,在文化产业投融资方面实现突破。

“双招双引”扎实推进,专业人才加速汇聚。园区积极利用世界制造业大会、深圳文博会、长三角文博会、北京CCBN展会等重大平台开展专题招商推介,实施精准招商。制定主导产业指导目录,明确核心环节与关键配套,成功引入华为安徽总部、新东方安徽总部、京东方艺云、艺盟科技(纳斯达克上市)、四川正火、华音悦听、点众科技、中馥集团等龙头和独角兽企业,在数字化、沉浸式、虚拟现实、云演艺、文化穿戴设备、电影工业及音乐产业等新业态上取得突破。滨湖卓越城文华园二期三期、ACG总部、骆岗公园、中国视界等重点文化项目稳步推进。成立区文化创意产业专班,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商协会参与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推动产业链式发展。

持续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才聚包河·逐梦庐州”等活动,深化与广电总局三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院所)合作,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团队23个。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突出人才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根据企业需求将人才评定权下放,促进人才精准服务项目。

随着文创成果的不断涌现,这个承载江淮文化自信的创意高地,正在合肥东南部加速崛起。当科技基因注入文化血脉,当历史底蕴碰撞现代创意,紫云山文创园扬帆启航,正引领安徽文化产业驶向2027年千亿级的新蓝海。

(本文配图由合肥市包河区委宣传部提供)

2025-06-30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1985.htm 1 合肥包河紫云山千亿文创产业的“创新密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