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民生为大:全球议程与中国实践的时代共鸣

6月25日晚,第十六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文化之夜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举行,参会嘉宾伴随着舞台上中西交融的文艺演出,品尝天津地方美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图为嘉宾品尝饺子。 新华社记者 李 然 摄

□ 赵玉峰

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同一健康”的价值》《亚洲银发经济》《推动劳动力转型》等民生议题备受瞩目,折射出全球发展议程中对“人”的深切关怀。国际社会对社会发展领域的聚焦,恰与我国不久前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形成跨越国界的共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深刻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这不仅是对发展本质的精辟概括,更是中国发展实践的核心底色。

重视民生关切——

全球议程与中国道路的深度共鸣

本次达沃斯论坛设置诸多民生议题既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逻辑的必然折射,亦是国际社会对民生议题从“边缘关注”转向“核心议程”的重要标志。从“同一健康”对公共卫生体系韧性的呼唤,到“膳食变化”对营养公平与可持续农业的探讨,再到“社会流动”与“劳动力转型”对机会平等的追求,“亚洲银发经济”对人口结构巨变的应对,无不指向一个核心——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于人的福祉与尊严。这些议题超越了单纯的经济维度,触及社会公平、代际和谐与个体发展的深层结构。

这一全球性转向,与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契合。《意见》作为新时代民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系统擘画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路线图,其核心要义与论坛议题遥相呼应,都强调健康是基础、就业是根本、公平是保障、可持续是方向。这深刻表明,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共通的语言,提升民生福祉是各国发展的普遍追求。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始终将这份“大”置于核心。

交出中国答卷——

民生为本的坚实足迹与温暖底色

回望来时路,中国民生建设领域成就斐然,为世界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发展经验。

脱贫攻坚,历史性跨越筑牢民生根基。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终结。这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根本性改善,更是发展权利的历史性回归。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精准施策,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样本”和强大信心。

社会保障,织就覆盖全民的安全网络。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2024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1亿人,失业、工伤保险制度持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托底有力,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高,临时救助机制有效应对突发困难。这张越织越密、越扎越牢的“安全网”,成为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健康中国,筑牢国民幸福生活基石。2024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79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分级诊疗制度推进有序,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大幅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在重大疫情考验中不断完善,展现了强大的动员与保障能力。

就业优先,夯实民生之本与发展之基。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多年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精准有效,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规模开展。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在创造大量岗位的同时,相关劳动权益保障制度探索也在深化。

教育公平,点亮希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持续提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面实现。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学生资助体系覆盖全学段,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人居环境,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城镇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惠及数千万居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效显著,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水平大幅提升,厕所革命扎实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进展,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握稳未来之笔——

以“民生为大”擘画现代化新图景

成就令人鼓舞,但发展永无止境。面向更高品质生活,民生领域仍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人口少子老龄化、就业形态多样化、健康需求多元化等诸多结构性挑战。站在新征程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尤需前瞻思维、系统观念与务实行动。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筑牢公平可持续根基。深入落实《意见》要求,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持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强养老保险可持续性,扩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参保覆盖面,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进标准统一、制度并轨,运用数字化手段促进资源高效配置与公平可及。

二是聚焦重点群体,破解急难愁盼。围绕“一老一小”,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成本可负担、方便可及的普惠型托育服务。针对青年群体,着力解决好他们在求职就业、住房安居、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突出困难。对残疾人、失业人员、低收入家庭等困难群体,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三是拥抱创新驱动,拓展民生服务新维度。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老年用品研发制造、智慧养老、老年文旅、老年教育等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健康产业,促进医疗服务与养生、旅游、互联网、体育等深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公共服务,提升教育、医疗、社保等服务的便捷性和个性化水平。支持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同时加快完善相关劳动标准、社会保障、职业培训等配套政策。

四是推动社会参与,凝聚共建共享合力。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慈善力量、志愿服务在养老助残、儿童关爱、社区服务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畅通群众参与民生政策制定、实施、监督的渠道,使政策更接地气、更合民意。弘扬勤劳致富、互帮互助的社会风尚,营造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良好氛围。

民生建设非朝夕之功,亦非一隅之事。达沃斯论坛上膳食结构与社会流动的探讨、亚洲银发经济与劳动力转型的思辨,印证着民生福祉的全球共性。中国的民生实践既回应着本国人民的期待,更以东方智慧为世界提供借鉴——从黄土高原的通村公路到都市社区的适老设施,从边陲村落的医保覆盖到云端课堂的教育普惠,“民生为大”的理念正化作具象化的民生图景,托举起亿万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2025-06-30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1978.htm 1 民生为大:全球议程与中国实践的时代共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