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海莺
5月27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创新有关举措。
会上,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表示,国家级经开区是外贸外资的“第一梯队”,是“投资中国”的优先选择,也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平台。
下放省市级经济管理审批权限
5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商务部已于近日受权发布。
凌激介绍,《方案》共提出了四个方面16项政策举措,把国家级经开区工作放到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大局中去定位、去谋划,力争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新的示范。
在对外开放方面,《方案》鼓励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外商投资,支持数字服务出口,建设内外贸融合发展产业集群、国际枢纽物流中心等;加大先行先试授权、支持与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加强招商队伍建设、优先安排品牌活动等;涉及财税的举措有指导落实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国家级经开区是外贸外资的‘第一梯队’,是‘投资中国’的优先选择,也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平台。”凌激表示。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方案》支持布局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商业转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联动发展。支持重大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发展服务型制造,孵化未来产业,建设高标准数字园区、智能工厂、算力基础设施等。
在管理制度改革方面,《方案》提出了优化园区运营模式、推动行政管理主体与开发建设主体相对分离、完善激励机制、下放省市级经济管理审批权限等工作任务。
在要素保障方面,涉及土地、能源、人才、资金等工作,《方案》里出了多项“实招”。比如支持各地为国家级经开区单列年度土地指标,允许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产业项目,支持开发建设主体上市融资等。
凌激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各地、各部门,大力实施《方案》,并根据经开区改革发展需要和经营主体诉求,在工作中不断优化完善《方案》,以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已有232家国家级经开区,遍布31个省(区、市),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达16.9万亿元人民币;拥有8.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的18.3%;共有外资企业超过6万家,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9.9万家;实现外贸进出口10.7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的24.5%;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占全国的23.4%。
支持有条件的经开区开展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改革试点
“我们要从减污降碳协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环评等方面,促进国家级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王志斌在会上介绍。
在减污降碳协同方面,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推动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2023年12月,发布了包括21个城市和43个产业园区的试点名单,其中有不少国家级经开区,像北京经开区、南通经开区、广州南沙经开区等都在名单序列。这些地方开展减污降碳协同路径探索,积极创新管理制度。”王志斌说。
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生态环境部着力推进清洁生产,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王志斌举例:“我们联合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目前已建成生态工业园区73家,其中43家是国家级经开区。”
在环评方面,生态环境部依法推进国家级经开区规划环评审查,2024年以来,已经审查了6家国家级经开区的规划环评,对规划提出了优化调整建议。
王志斌表示,接下来,生态环境部会持续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立健全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标准体系。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目标,修订印发生态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和标准,持续推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工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我们将做好国家级经开区规划环评的服务保障工作,支持有条件的经开区开展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改革试点。”
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国家级经开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是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因此,在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获得感方面,国家级经开区也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会上,市场监管总局法规司司长彭新民强调。
去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以企业开办、企业信息变更、注销登记、迁移登记等涉企“一件事”为重点,优化再造业务流程,努力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环节更少、周期更短、流程更优、成本更低的服务。
“我们今年2月10日公布了《经营主体登记档案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可以直接向迁入地登记机关提出变更登记、迁入档案申请,由迁入地登记机关直接向迁出地登记机关调取档案。”彭新民举例,市场监管总局同时也规定,如果登记机关通过网络能够调阅电子档案的,在迁移过程中就可以直接办理变更登记,这样方便了企业,为高效配置资源要素、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彭新民还介绍,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鼓励国家级经开区结合地区特色和行业特点,聚焦企业和群众涉及面广、办理量大、办理频率高的市场监管领域的政务服务事项,大力推进政务服务“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具备复制条件的,积极宣传推广。
“优化营商环境除了让企业办事更加方便以外,还需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尽量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必要干扰。”彭新民指出,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全面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入推进跨部门联合抽查,积极探索非现场无感式检查,尽量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2024年全年上门检查次数与2023年相比大幅减少,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