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

乡村文化认同的现实之困与破解之道

□ 郑硕夫

乡村振兴,文化铸魂。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前提,乡村文化认同传统上用以指代村民基于共同记忆和价值规范对所在村落文化的共识与认可,有着相对稳定的对象、空间和人群范围。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文化认同不断式微,不再局限于传统乡村场域和乡民群体,使得民众在感受和理解乡村文化时面临复杂情境,难以通过对其进行正确认知,密切同它的情感关联,进而涵养体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行动自觉。基于乡村文化认同的现实之困,检视持续增强民众乡村文化认同的可行之策,方能有效汇集多方力量助力乡村文化传承创新。

乡村文化认同的“知”“情”“行”三重困境

乡建人才不足削弱民众乡村文化认同的认知基础。人才是引领乡村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引擎。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导致乡村本土文化人才难获社会认可。随着他们年岁渐高,或出于生计压力转行,许多承载乡村优秀文化的传统手艺、民俗、仪式面临传承中断风险。此外,当前许多有志从事乡村文化事业或文化产业的外来人才,也常因前期投入过大、地方保障不足、较难适应乡村环境而陷入成长困境。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缺位,让民众难有机会全面认知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进而通过深入日常、具体可感的途径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乡土空间萎缩疏远民众乡村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随着乡民生计和生活方式日趋市民化以及居住格局的不断重组和集中,庙宇、宗祠、院坝、集市等基于乡村传统社会关系的文化空间逐渐萎缩,不断冲淡民众对乡村文化的情感依恋。即使许多地方竭力修复或再造带有乡土特色的景观,但常给人千篇一律、千村一貌之感,既远离当地乡民关于乡村文化的集体记忆与切身理解,又忽视都市人追求特色乡村文化的情感诉求,自然难以嵌入乡村多主体的生活世界,无法激发其参与乡土空间生产、构建乡村文化认同的内驱力。

乡韵活动缺乏淡化民众乡村文化认同的行动支撑。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各项文化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为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当前许多乡村文化活动往往由地方政府或外来企业主导,通常只是借用乡村场景,却未能将民歌民谚、民间器物、民俗技艺等乡韵元素融入其中,同时较为忽视与民众自发组织、热衷参与的非正式文化活动互动。活动参与者往往只能被动跟随主办方的安排,难有机会表达自身对乡村文化的理解,进而在亲近和弘扬乡村文化的日常行为中增强乡村文化认同。

以“深度参与”增强民众乡村文化认同

民众乡村文化认同的认知、情感和行动困境,折射出他们难以通过深度感知乡村文化的丰富样态,将其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实践和价值追求。纾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发挥乡村文化人才的示范效应,营造能够唤醒民众乡土情怀的文化空间,组织充满乡村韵味的集体文化活动,为多元主体高度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搭建良好平台。

激活内外人才的“示范化”效应。一方面,乡村应设法留住和用好外来人才,结合当地特色与定位,让人才成长和社区发展相互契合、彼此成就。而业有所成、居有所乐的乡建人才,亦能对民众主动了解乡村文化起到示范效应,带动他们在参与有特色、有前景的乡村文化产业中增强乡村文化认同。如,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分水社区便为有技术、有情怀、有资本的手艺人搭建创业平台,让居民有机会通过传习生长于乡村土壤的非遗技艺拓宽生计来源,在感受乡村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中强化对其的认同之感。另一方面,乡村应潜心培育本土人才,号召他们基于同所属村社的地缘和情感纽带,与当地民众一同挖掘家乡文化资源、助力地方产业发展。大邑县盐店村正是得益于某位新乡贤率先将自家老宅打造为网红林盘,村民才逐渐看到川西林盘景观在乡村振兴中的生态和旅游价值,进而大力支持当地林盘修复工作。

重建乡土空间的“生活化”联结。新建乡土空间,应尊重乡民生活习惯,鼓励引导他们发挥创意,将院落微空间、村民广场、基层文化站打造为既延续乡土底蕴、又体现时代色彩的活动场所,以此拉近他们同乡土空间的情感距离,进而在体会乡村文化延续性和创新性中增强对其的认同之感。另外,“生活化”的乡土空间,还应为民众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彰显宜居宜业的营造理念。近年来,川西平原许多乡村社区在林盘修复时,用桂树等相对低矮、落叶较少的树种代替传统林盘常见的高大慈竹,减少了植物对集居房屋的遮挡,方便了村民清扫院落,让民众能够在舒适的林盘生活中密切同林盘文化景观的情感联系。

引领乡韵活动的“组织化”开展。乡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应充分发挥凝聚作用,通过开展带有当地乡风乡韵的文化活动,让从传统组织脱嵌的原子化个体能够在集体情境中更为主动和有创造性地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拓展乡村文化认同的行动主体。而善用乡村慈善、乡贤、宗族等民间传统组织的影响力,亦能激活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万物和谐、重视稼穑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民众持续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的自觉性。此外,以乡村旅游和基层治理为契机组建乡村文化组织,则有助于民众将乡韵活动同地方发展相结合,以集体行动赋能乡村文化认同。

总之,乡村文化认同的式微和面临的复杂情境,反映出乡建人才流失、乡土空间萎缩和乡韵活动缺乏的现实困境。有的放矢地外引内育具有示范效应的文化人才,让乡土空间回嵌民众日常生活,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各类组织为纽带激发人们参与乡村集体活动的主动性,有助于将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具化为关乎民众美好生活的认知、情感和行动策略,进而以推动多主体深度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具体事务为抓手,持续夯实乡村文化认同的社会土壤。

(作者系四川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喀斯特多民族地区社会时间耦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3YJC850003;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马工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专项青年项目《应用型本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情境化教学研究》,项目编号:SCJJ24MGC46;四川旅游学院专项科研项目《乡村休闲文化变迁调查及优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3SCTUBSSD02)

2025-05-18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1528.htm 1 乡村文化认同的现实之困与破解之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