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

“小账本”撬动“大变革” 村集体算清“振兴账”

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和人才保障,完善财务会计管理与乡村振兴多维目标的协同机制,激活乡村发展动能、保障农民权益

□ 赵志红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标志着乡村振兴进入全面深化阶段,也对乡村财务会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不仅要保障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和集体资产的高效配置,而且需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和人才保障,构建与乡村全面振兴深度适配的财务管理体系。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规划里,乡村财务会计管理并非局部性工作,而是作为资源整合与资金配置的重要支撑存在。例如,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预算编制机制可以把资金流精确地引导至乡村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和公共服务的薄弱区域,使资源配置与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紧密契合,有效化解资金闲置或使用低效的治理难题;借助绩效评价可衡量资金使用效果,保障资源利用的高效性。

此外,财务会计管理是防范乡村治理风险的核心手段。例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规范财务流程,降低出错与舞弊风险;推行财务公开机制则使得村级财务状况透明化,更有效地接受村民监督。但从现实情况分析,乡村财务会计管理领域仍存在一些深层问题。例如,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不断涌现,对财务会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不少地区仍沿用传统财务管理制度,这种滞后的管理体系面对农业经营新形态已明显难以适应;当前村级财务监督主要依赖阶段性审计手段,常态化、全过程的监督体系尚未有效建立,这种监督断层导致财务风险防控存在明显漏洞;村级财务线上审批系统的普及率偏低,手工记账方式在多数农村地区仍占主导地位,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的深度融合进程严重受阻。上述短板正形成系统性瓶颈,直接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亟须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完善和技术赋能实现管理范式的整体升级。

迎合乡村全面振兴新进程优化乡村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并配套建立强化监督机制。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新兴业务形态如土地流转、集体资产运营,进一步修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等基础规范,明确多元化经营场景下的会计核算规则、资产计量标准和收益分配机制,填补制度空白。例如,结合当前多元农村资源类型建立覆盖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货币资金的分类管理制度,规范土地流转收益纳入集体收入的核算流程,确保财务处理与乡村产业发展实际相匹配。在此基础上,细化村级财务会计管理操作流程,如制定统一的报账规范、票据管理办法和审批细则,将预算管理、资金使用、资产处置等环节纳入制度化轨道,避免白条入账、账外循环等不规范行为。为切实保障村级财政资金与集体资产规范使用,还应强化财务会计管理的监管制度,重点强化乡镇财政部门的主体责任,构建全流程监管框架,如建立常态化财务巡检制度,每月开展账务合规性核查。同时,可以依托村民代表大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基层自治组织,建立常态化财务公开机制,要求村委利用村级公示栏、微信公众号、政务平台等载体实时公开财务收支、项目建设、资产运营等信息,保障村民知情权和监督权。此外,建立财务问题反馈和整改机制,对审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实行台账管理,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时限,确保监督监管和优化改进形成闭环。

加快推进乡村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迈入数字化发展阶段,增强管理工作效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传统乡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显现。例如,手工记账、报账效率低下,导致财务数据处理有所滞后;信息流通存在壁垒,催生了监管的空白地带,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推进乡村财务会计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加快业财融合进程已刻不容缓。针对存在的问题,应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推动信息技术与村级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深度融合。乡镇政府可通过组织专项培训、“一对一”指导等方式,提升村委班子的数字管理意识,推动智能财务工具在村级事务中的普及应用。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建设区域性数字化管理平台,为业财融合搭建基础架构。特别要注重结合村级财务实际需求,引入专业技术团队开发定制化智能管理平台,打破传统财务数据的孤岛状态。平台应具备数据实时录入、智能校验、自动生成报表等功能,支持乡镇与村级财务数据的实时同步与穿透式监管,使各级管理部门能够动态掌握乡村财务状况。在财务会计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村委应推动业财融合,以数据驱动财务管理工作与乡村产业项目管理、土地流转、集体资产运营等业务对接,实现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自动匹配与联动分析。例如,在乡村文旅产业项目中,村委、项目承接单位和经营单位可将景区票务系统、民宿预订平台、餐饮消费终端等业务端口与财务核算系统实时对接,使游客流量、消费频次、服务套餐销售数据等业务信息自动转化为收入明细、成本分摊、现金流预测等财务数据。

制定分层从事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人员培训方案,创新财务会计管理人才的用人机制。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乡镇财政专管人员、村级报账员和村民代表等对村级财务会计管理的参与度不同,需具备不同程度的专业能力。例如,针对乡镇财政管理人员应重点强化其政策转化落地能力,可以开设预算绩效管理、财务风险防控、乡村振兴政策衔接等专题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模拟监管等方式,提升其统筹规划和业务指导能力,打造懂政策、会管理的基层财政队伍;村级报账员扎根村委,存在手工记账不规范、电算化操作滞后等问题,可以开设会计基础规范、财务软件实操等相关课程,重点培养其票据管理、账务处理、报表生成等核心技能;为了让村民代表更好参与监督,村委可邀请专业人员开设财务监管宣讲,为村民代表讲解财务公开流程、监督权利边界、问题反馈机制等内容,培育其基础财务认知能力。在制定培训计划的基础上,为了持续为村级财务管理注入新鲜活力,地方可推行县派乡管村用的会计委派制,由县级财政部门统一选拔专职会计人员,实行异地任职、定期轮岗,切断人情关系对财务管理的干扰,建立委派人员职业发展通道,纳入县域财政人才库管理,通过专项考核确保其独立性和专业性。地方政府也可积极与本地高校进行合作,招募财经专业毕业生返乡入乡,为乡村财务治理现代化筑牢人才根基。

乡村全面振兴对财务会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财务会计管理既需要通过制度创新破解“三资”监管、风险防控等传统难题,也需借助数字技术重塑资源配置流程,更要依靠人才队伍建设筑牢发展根基。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未来还应持续完善财务会计管理与乡村振兴多维目标的协同机制,通过财务治理效能提升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可持续的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撑,让财务会计管理真正成为激活乡村发展动能、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

(作者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

2025-05-18 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和人才保障,完善财务会计管理与乡村振兴多维目标的协同机制,激活乡村发展动能、保障农民权益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1523.htm 1 “小账本”撬动“大变革” 村集体算清“振兴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