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宏伟
5月11日至12日,2025年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河北举行。会议以“深化改革增动力先行示范谱新篇”为主题,全面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成效,聚焦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等方面,三地明确了重点任务和推进举措,携手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会议确定,2026年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将在北京市召开。
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天津市委书记陈敏尔,河北省委书记倪岳峰,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工,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正谱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到会指导。
2024年5月在天津召开的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推出了多项务实举措。一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更加紧密,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力推进,“两翼”齐飞格局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加快建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2024年京津冀三地GDP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总量达到11.5万亿元。
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是三省市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是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抓手。下一步,京津冀三地将统筹推进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协同圈建设,推动落实一批重点任务、重大项目。
比如,北京着眼长远谋划好“十五五”发展。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推动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新两翼”实现更大突破、京津“双城记”取得更多成果。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加快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夯实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基础。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抓好“六链五群”落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再上新台阶。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增进民生福祉。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共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天津将在市场共建、资源共享上进一步协同发力,推动文旅商贸深度融合发展,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协力促消费扩内需,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在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上进一步协同发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共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链群。在盘活存量、做优增量上进一步协同发力,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建好滨海新区等重点功能承接平台,更好融入首都都市圈。
河北坚持全域对接、全面承接,抓好标志性疏解项目在雄安新区落地,持续引进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等,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强化协同创新、产业协作,畅通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渠道,共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产业链,拓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合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保障民生、增进福祉,推动“河北福嫂”“河北净菜”提质扩容,促进京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河北延伸,深化交通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持续深入抓好生态环境联控联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共同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和立体开放通道,全面激发协同发展的动力活力。
生态环境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取得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三地共同制定了京津冀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建议稿),围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示范标杆。
通武廊交界重点区域是京津发展轴的重要节点,是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地共同制定了加快推动通武廊交界重点区域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实施重点产业链群培育、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重点园区合作共建、产融服务助企赋能等行动,打造京津冀重点产业链群、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在创新驱动方面,三地共同编制了促进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聚焦贯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增强多领域场景应用等6个方面,明确了19项具体举措,助力京津冀更好发挥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在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方面,三地起草了关于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激发京津冀市场活力的意见,围绕促进产业协同、推动政企沟通等4个方面,明确了16项具体举措,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三地联合制定了京津冀协同推动开放发展的若干措施,包含构建开放大通道、打造开放平台等6个方面、20项具体举措,合力打造区域协同开放的高水平样板。
此次座谈会上,三地还签署了共建中关村伙伴园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协同发展、政务服务合作、“河北净菜”进京入津等协议,共同打造一批产业合作项目;举行了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京津冀·北戴河康养示范基地揭牌仪式,发布了京津冀税务“跨区域协同服务”场景,举办了京津冀社保卡“一卡通”应用创新大赛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