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有平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围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等方面,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不断提升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培养德才兼备、创新能力突出、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卓越的卓越工程师,是响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战略、助力打造新质生产力需求的关键一环。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普遍存在高层次人才缺乏、教育教学资源少、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等问题。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如何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大国工匠精神?如何针对地方本科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的问题,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为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如何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进行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这些问题是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行业产业优势,引企入校,深化产教协同育人内涵,实现教育教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构建“一核两翼五融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通过“校企聚力+双师赋能”(两翼),实现“思、教、研、产、创融合”(五融合),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一核),是提升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
加强政治理论建设,把好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该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党支部学习为基础,常态化开展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培根铸魂;要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加强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奠定牢固的思想根基。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条件以及办学定位,鼓励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把前沿基础研究成果和科技前沿案例引进课堂,并邀请企业专家进课堂、参与学生学位论文开题和毕业答辩等环节,以工程视角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工程思维,构建融“思政课程、名师名家、工匠精神”于一体的多元思政育人体系,厚植学生立足国家需求,追求卓越、勇攀学术高峰的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全面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并勉励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教师的师德师风是首要内容,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首先要师德高尚,高校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考核力度,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其次,应加强教师创新能力与工程能力培养。新晋博士教师一般具有良好的基础研究功底,但教学经验与工程能力需要逐步养成,这就需要借助企业优势资源,打造“高校教师+企业专家”于一体的教师团队,发挥双方优势特长,更有利于造就人才培养能力精湛、教学方法新颖、深受学生欢迎的“四有”好老师。
巩固育人核心地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石,课程质量决定了研究生基础知识培养质量。应加强研究生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选优配强任课教师团队,实行课程团队负责人制度。加强专业课程群建设,按知识模块构建课程体系,采用“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方向教育”的方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鼓励引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多维融合多方聚力,强化创新工程能力。新工科背景下,整合科研与教学资源,实现科教融汇,汇聚整合产业资源,深化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企业优势资源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是提高学生创新与工程能力的有效措施。应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实现力学、数学等基础学科与主体学科间的资源有机整合,从而强化学生的基础能力,为后续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应大力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融合,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一是完善企业专家库建设;二是聚焦解决真实工程环境下的不确定性问题,将企业的生产和技术开发工作环境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教学资源,校企共同开发工程创新实践项目,共同聚焦行业产业瓶颈问题挖掘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三是打造产教协同、科教融汇育人平台,为高等教育提供良好的育人载体。上述措施和方法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知识综合运用、工程分析、实践动手、沟通合作和创新能力,培养出具有工程思维、创新思维、工匠精神、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卓越工程师。
(作者系广西科技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本文系2024年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地方高校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Y2024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