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金伟
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有赖于一系列既独立又相关联的要素优化改革。
精准切入、深化阐释,明晰“两创”本体范畴。辨清相关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厘清范畴、廓清界限、甄别高下,是实践的前提。一方面,找准切入点,防止“四面出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门类丰富,“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的问题首当其冲,这就需要全面摸清家底,针对重点突破,“发展”有了主体,“转化”才有依托。另一方面,深入本质层,避免“蜻蜓点水”。基于传统的分学科基础性学术研究,借助古典学、文学、艺术学、医药学等学科专业,发掘文化矿藏,建立起基本的资源总库,立足当下的分层次应用性文化阐释,是将“原料”通过“精加工”变成“产品”的过程。
总体规划、分工落实,激发“两创”主体活力。文化由人创造,也由人传承。人及其群体组织是文化活动的主体,与文化相关的部门、地区肩负了“两创”的主体责任。“两创”这项宏大工程的实施,有赖于设计层科学规划与执行层分工落实的结合。顶层设计层面上宏观把控,通过出台指导意见、发布工作方案等,进行“两创”的规划设计。如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规划,针对本区域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宏观部署,为各相关单位、地区按照职责分工分解目标任务。各地区、各部门根据不同职能,突出专业侧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落实。
瞄准目标、细化层次,落实“两创”客体效益。“两创”要做到什么程度、应达到怎样的目标,须有明确的认识。依照基本目标,要突出攻坚方向,又要兼顾多维度,谋求整体发展。以文化人、提高人民道德水准,使优秀的传统深度嵌入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核心目标之一。推进文化与经济的业态、产品、消费深度融合,挖掘提炼文化经典元素和标准符号,融入城市规划、美丽乡村、景点景区建设,深有裨益。在对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产生积极的国际效益亦是“两创”的重要目标,应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播交流的高端平台。
创新方法、开拓路径,提升“两创”载体作用。将“过去时”的传统文化与“进行时”的当前实际联系起来,载体的作用尤为凸显。让传统文化“活”过来、以当代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活”下去,是“两创”的基本任务。因此,“两创”的“创”,最为集中地体现在创新方法、开拓路径上。文化载体丰富多彩,创新方法,开拓思路,久远的传统文化必然会焕发生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讲师、文学博士;本文系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济南名士文化旅游开发路径研究”(编号:JNSK2025C13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