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袁琳
近日,2025中国公共资源交易体系建设及行业发展交流会在京举办。大会以“数智化变革体系化创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共同探讨中国公共资源交易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构建。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资源交易研究中心、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编制的《中国公共资源交易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在会上正式发布,共26万字、8个章节,为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最前沿的理论、最深刻的洞察与最一线的实践。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大坐标中,公共资源交易既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一环,更是推动实体经济循环的动力引擎。近年来,各地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积极探索实践,一大批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振奋人心。
党的二十大指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报告》明确,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下,构建适应公共资源交易实践的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制度体系、组织体系和治理工具体系,是当务之急、必由之路。
理论体系方面,“市场在公共资源交易中起决定性作用”成为共识,与之相匹配的公共资源集中交易理论以及监管、服务和交易相分离又相互配合理论等渐成体系。
制度体系方面,基于系统化、整体性的视角,建立起“引领性的基本框架制度—专业性的交易运行制度—评估性的政策功能制度—保障性的监督管理制度”等逻辑体系,基本框架类、运行类、评估类、保障类制度持续完善。
组织体系方面,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催生组织体系的改革需求,通过组织领导机构、监管组织、服务组织的重构,形成决策权、监管权和执行权之间的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的组织体系。
治理工具体系方面,不断强化管制类的政府治理工具,发展与完善激励类的治理工具,适度发展自愿类的治理工具,大力强化技术类的治理工具广泛应用,通过不断建立健全治理工具体系,确保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实现公共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近年来,国家积极鼓励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借助创新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促进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破除招投标隐性壁垒,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经营主体满意度。《报告》指出,当“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号角吹响,AI技术不再是选择题,而是推动行业变革的必答题。AI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公共资源招投标全流程各环节,能够有效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增强透明度、辅助监管、优化服务,推动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
针对AI技术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应用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报告》提出建设性意见,强调围绕顶层设计,构建守正创新的技术生态;培育复合人才,适应科技浪潮下的业态重塑;转变传统观念,推动技术赋能下的先破后立;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确保技术可靠性并持续优化;强化政策支持与跨部门协作;地方积极参与开展政策试点;龙头企业推动,技术创新驱动;研究理论前瞻,促进领域共识。
近年来,在政府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的系统推进下,各地积极推动AI技术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应用落地。比如,海南省创新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机器管招投标”系统,有效提高了招投标效率,降低了招投标成本,防范了招投标风险。上海市建设专家评标行为智慧监管系统,通过AI算法实时分析评标视频,对评标过程中专家出现的违规行为进行实时预警,形成了新型监管模式。
龙头企业引领技术创新和技术驱动,也是推动AI技术优势转化成为发展优势的关键一环。近年来,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广联达以AI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建筑行业数字化发展取得全新突破,发布“广联达AI交易整体解决方案”。聚焦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广联达基于建筑行业AI大模型AecGPT打造了AI交易大模型,坚持“数据+算法”双轮驱动,推动“数智融合”,依托百万级从业者经验池、千万级行业知识库,持续优化和训练“AI交易大脑”模型,以“AI交易大脑”智能中枢赋能公共资源交易,构建“招投标文件解析+智能辅助评标”双引擎,实现AI招标、AI评标、AI清标、AI小助手等多场景应用,实现招投标全流程智能化升级,助力行业监管精准化、协同化、智能化,构建多维智慧治理新范式,助力交易平台效率提升、服务提质、专业升级,构建全链智慧交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