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付朝欢
中国宏观调控的每一次出手,政策工具箱的每一次开合,都不是仓促应对、盲目冒进,而是及早做好政策预研储备,再根据形势变化,择机推出已经成熟的储备政策。历来如此。
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中国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和经济工作方法论。其中,有一点尤为重要,那就是“底线思维”——任何时候都不能简单、盲目地保持乐观,宁可把问题想得复杂一点、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也要充分备足预案。正所谓,“作最坏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
对于当前外部环境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判,提出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及时推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提出“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在4月28日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常态化、敞口式做好政策预研储备,充分备足预案,不断完善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出台增量储备政策。
会上,赵辰昕还透露了政策推出的时间节奏:除了加快实施稳就业稳经济若干举措,有关方面还在加力推动既定政策落地见效,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用好今年国家层面5万亿元投资资金、加快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大部分政策将在二季度落地。这些清晰的政策信号,都将稳定市场预期。
在政策的接续中,在“不断加强政策取向一致性”的系统施策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是市场信心的持续加码。这份信心,来源于“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来源于“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更来源于“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