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 雪
近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发布首期“美丽城市共建指数”报告,在这份报告所呈现的诸多亮点中,一批城市通过做强技术研发能力,以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尤为突出。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如何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推动城市绿色转型,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议题。
报告显示,北京2023年技术研发投入达到2947.1亿元,强度在全球城市排名中位列第3位;深圳研发投入达2236亿元,总量和强度居全国城市“双第二”。这种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直接推动了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以深圳为例,其清洁能源100%全额消纳的技术能力,使其在南方电网中处于最优水平。北京的研发投入强度甚至超过了许多国际大都市,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科技创新不仅体现在投入上,更体现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无锡、南通、南京、广州、成都等城市大力探索利用前沿信息技术,使得城市管理更加智慧高效。例如,苏州创新标准化垃圾分类驿站建设,通过技术手段有效动员市民自觉开展社区垃圾分类。这些案例表明,科技创新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城市治理的每一个角落。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还体现在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上。创新型城市构建产业体系并非抛弃传统产业,而是通过技术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些城市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用数赋智”,促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比如,传统制造业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同时,推进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鼓励创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工业园区,这不仅符合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然而,要实现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城市还需克服诸多挑战。一方面,需要处理好“本地提能”和“新引赋能”的关系。创新型城市往往拥有一定的本地研发资源,如高校、科研院所等,要推动这些资源向更高质量提升,形成重大引领性成果。同时,也要结合当地科创和产业发展态势,积极引建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吸引外部优质创新资源。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包括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便捷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以及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
从精准治污到智慧监管,再到绿色产业培育,科技不仅解决了传统治理模式的瓶颈,还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城市生态治理也将更加智能化、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