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资讯

文化旅游:在时空交织中重塑文明对话的深层意义

□ 沈炫屹

文化旅游本质上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其价值远超景观消费的表层体验。当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在数字光影中重焕生机,不仅再现了丝绸之路上艺术的千年流变,更揭示了艺术基因在技术赋能下的当代解码。这种对话通过三重维度构建起文明互鉴的立体图景:苏州沧浪亭的楹联题刻中,宋代文人的审美范式与当代园林美学的传承脉络清晰可见;福建土楼的夯土墙垣内,客家宗族社会的生存智慧仍在指导现代社区治理;泸沽湖畔摩梭人的母系文化遗存,为现代社会的平等议题注入文明多样性思考。

当代文化旅游的实践突破

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故宫博物院通过《千里江山图》数字艺术展,将北宋的青绿山水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空间,使观众在光影流动中感知王希孟的创作心境。这种转化不仅复活了传统艺术,更构建了新型文化消费场景,2024年该展览吸引游客量同比激增240%。

生态智慧的现代转译。哈尼梯田的农耕文明展示出令人惊叹的生态智慧:1300层梯田构成的垂直灌溉系统,实现在70度陡坡上持续耕作80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当地开发出“梯田认养+云端慢直播”模式,让都市人通过数字平台参与传统耕作,2025年该项目带动农户增收35%。

文化旅游的深层价值重构

集体记忆的再生产机制。潮州工夫茶艺的二十一式冲泡流程,在旅游展演中演变为动态的文化叙事。老茶师的手部特写通过短视频传播,单条播放量超过5000万次,这种微观叙事重构了大众对茶文化的认知框架,使非遗技艺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化符号。

地方知识的全球对话。黔东南苗族的“刻道”史诗,通过旅游情境中的多语种解说系统,将苗族创世神话与希腊神话、北欧神话进行平行比较。这种跨文明对话使小众文化获得全球阐释的可能,2024年相关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37个国家的学者参与。

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

通过文化敏感型开发模式,实施“微介入”策略,安徽宏村古建筑群得到了修复,明代水系得以保留,同时融入了现代排污系统。这一做法平衡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该模式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洲遗产活化典范”称号。

展望未来,文明演进图景将触手可及、清晰可见。当敦煌研究院运用AI技术复原那些残损的壁画时,算法不仅填补了色彩的缺失,更揭示了古代画师的构图规律;当良渚玉琮纹饰被转化为元宇宙中的数字资产时,先民的天文观测智慧正在启发当代的航天工程。文化旅游正在打破“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构建起文明演进的多维通道。

2025-04-21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1225.htm 1 文化旅游:在时空交织中重塑文明对话的深层意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