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资讯

乡村振兴中的多元共治与集体经济增值路径

——以经济理论为支撑,探索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

□ 周 冉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多元共治和集体经济增值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抓手。这一进程不仅需要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更须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健全自治、德治相融合的治理体系,构建多方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格局。从经济学视角看,乡村振兴不仅涉及资源配置效率优化,更是制度创新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统工程。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模式创新,可有效盘活农村资产,实现要素价值增值;而治理体系现代化则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优化激励机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这种经济逻辑与治理逻辑的耦合,既要求激活市场机制提升生产效率,也需要通过组织再造和文化重构形成内生发展动力,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多元价值目标。

治理机制创新:破解市场与政府双重失灵

多元共治是解决乡村治理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重要机制。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失灵理论,在乡村地区,由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政府干预也可能面临“看得见的手”的局限性。因此,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能够有效弥补市场与政府的不足。激励相容机制是多元共治的核心。根据博弈论中的协调博弈模型,只有当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得到合理表达和满足时,才能形成稳定的协同关系。

资源盘活与资产重组是集体经济增长的基础。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本理论,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需要通过合理的配置才能实现最大化的产出。江苏昆山“宅基地置换+集中开发”模式将闲置农房改造为文创园区,吸引社会资本30亿元,带动村均年租金收入超500万元。这种模式不仅盘活了存量土地资源,还通过市场化运作提升了资产价值。

经济要素激活:资源重组与价值增值路径

产业升级与价值链重构是集体经济增值的关键。根据产业组织理论,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通过“补链强链”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湖北潜江打造“小龙虾”区域公用品牌,带动产业链产值突破600亿元,较十年前增长12倍。这种品牌溢价效应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价值,还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领域。

生态价值的经济化转化也是集体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根据环境经济学理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价值化。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累计完成林地、湿地等资源交易额超80亿元。通过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可交易的产品,不仅实现了生态保护的目标,还为集体经济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

通过建立“负面清单+合规审查”机制,可以明确集体经济的投资边界与风险阈值。广东佛山推行集体经济项目“红黄绿”三色分类管理,2024年拦截高风险投资47宗,避免损失超10亿元。这种合规化管理不仅降低了投资风险,还提高了集体经济组织的抗风险能力。

监督与激励机制需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根据委托代理理论,通过“四维监督网络”(上级巡察、第三方审计、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参与)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贵州塘约村“扫码查账”系统实时公开集体账目,使集体资金违规使用率从2019年的7%降至2024年的0.3%。这种透明化的监督机制不仅增强了村民的信任感,还提高了集体经济的运行效率。

制度保障优化:人才激励与可持续发展

人才是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乡村振兴合伙人”“职业经理人聘用制”等政策,能够吸引专业人才下乡创业,提升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水平与创新能力。山东寿光126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带领村民建成数字化大棚12万个,推动蔬菜出口额增长35%。这种人才引进机制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还为集体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中不断深化。唯有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为全球乡村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与实践范本。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市委党校)

2025-04-21 ——以经济理论为支撑,探索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1224.htm 1 乡村振兴中的多元共治与集体经济增值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