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守营
在各地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重庆的实践显得尤为扎实。2024年,这座拥有34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通过政府采购领域的系列改革,不仅让全年450亿元的采购规模更透明高效,也让参与竞争的5万家企业真切感受到变化——从过去平均跑3次机关盖章,到现在坐在办公室就能完成投标全流程。
3年前的重庆政府采购,专家资质审核需要人工比对多个部门的纸质档案,企业办理登记至少要跑两个部门。如今,全年共享6500余条评审专家信用信息,驳回5名信用异常人员入库申请,暂停21名问题专家抽取权限,实现专家库“有进有退”的动态管理;电子合同在线签订突破5000份,仅此一项就为企业省下100万元交通成本。这些数字背后,是重庆将“1361”数字政务架构落到了实处:全市41个区县打通数据壁垒,合同超期备案自动预警,备案及时率直接提升13%。这种改变,就像把传统菜市场升级为生鲜超市——环境整洁了,流程规范了,买卖双方都更安心。
相较于部分省市“各自为政”的数字化改造,重庆的三级治理中心(市、区县、镇街)显示出独特优势。当有些城市还在为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扯皮时,重庆已实现38个市级部门、41个区县采购数据的实时互通。这种“全市一盘棋”的整合,让供应商在渝东北山区县城中标后,可以直接在线办理主城区的合同备案,省去了过去跨区域协调的周折。类似的突破还体现在电子保函应用上:重庆全年通过电子保函为企业释放6.8亿元资金压力,这个数额相当于500家小微企业一年的流动资金总和。
改革成效最直观的体现,是中小企业获得了78%的政府采购份额。不同于某些地区“政策悬空”,重庆动了真格:一家代理机构因两次未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直接被暂停执业资格;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采购超额完成11%,3.6亿元的销售额背后,是财政部门主动对接产销地仓库的务实举措。更难得的是“政采贷”创新——中标通知书成了“信用凭证”,企业无需抵押就能快速获得贷款,全年近50亿元的融资额度,解开了中小企业“中标容易贷款难”的死结。
重庆的实践没有炫目的黑科技,胜在把基础工作做扎实:打通38个部门数据看似笨拙,却根治了“重复提交材料”的顽疾;在合同备案环节加入超期“晾晒”机制,用公开透明倒逼效率提升;就连办理指南上的小小二维码,也藏着“不让企业多问一句话”的服务意识。这些细节印证了一个道理: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成功,不在于技术有多先进,而在于能否坚持问题导向——企业办事的堵点在哪里,改革的刀刃就朝向哪里。
重庆用实践证明:政府采购改革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实打实的营商环境优化。从专家资质动态管理到合同支付智能追踪,每一步都让市场更公平、企业负担更轻。这种“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折腾”的改革逻辑,或许正是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