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

锚定乡村教育振兴 打造产学协同蓝本

云南偏远民族地区以鹅卵石文创产品开发为载体,探索乡村教育振兴创新路径

□ 赵兴灿

在偏远的云南怒江流域,一项以鹅卵石文创产品开发为纽带、产学协同为路径的乡村教育振兴实践项目,正探索出一条破除“读书无用论”的创新路径。怒江两岸世代居住着傈僳族、傣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湍急的江水冲刷出形态各异的鹅卵石,这些自然造化的杰作在独特的文化创意和设计赋能下,正通过产学合作的全新模式,转化为文化传承与教育振兴的载体。

产学协同撬动怒江鹅卵石产业开发

产学协同育人模式是一种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的创新机制。这种模式既注重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又强调现代产业思维的融入,通过企业提供实践平台、学校优化课程体系、地方挖掘特色资源的三维联动,为乡村教育注入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怒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鹅卵石资源,然而因其普遍性、易得性及价值认知不足,长期处于低开发、低利用状态。本项目以产学协同模式为引领,以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为核心目标,以鹅卵石文创产品开发为实践载体,系统探索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振兴的创新路径。

偏远民族地区受传统观念影响,“读书无用论”盛行,隐性辍学现象普遍。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途径,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构建教育振兴与产业发展的双向通道。保山学院赵兴灿玉雕艺术设计工作室联合丛岗村委会、丛岗小学及我来工艺美术培训学校等多方力量,共同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研究,旨在通过“科学研究、产业开发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探索偏远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振兴新路径。

科学研究体系赋能项目落地

本研究围绕产学协同育人助力云南偏远民族地区教育振兴这一主题,构建“12513”研究体系,包括“一个主题、两个板块、五个体系、一项评估、三项成果”。“一个主题”是聚焦教育与产业融合,探索乡村教育与产业振兴新路径;“两个板块”涵盖学术理论研究与项目实践落地;“五个体系”包括国内外产业协同教育研究、乡村教育振兴研究,以及技能培训、怒江奇石产业开发、传习馆建设三大实践体系;“一项评估”通过专业问卷量表进行数据收集与定量分析,从“文化认同”“文化传承”“职业技能”“学习兴趣”“教育认同”五个维度评价项目成效;“三项成果”包括传习馆建设、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发表。研究采用理论研究、项目实践与成果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为相关乡村教育振兴研究项目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与理论支撑。

经过实践,多项成果交出亮眼成绩单。在人才培养成果方面,项目在保山学院、丛岗小学、芒宽吾来村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培训、鹅卵石雕刻培训,招收隐性辍学学生及相关学徒113人,通过系统培训,学徒熟练掌握了鹅卵石设计及雕刻技能,部分学生通过考试获得了工艺美术相关职业资格证。在作品获奖成果方面,部分学生创作出了一批优秀雕刻作品,并在省市级专业比赛中获得包括金奖在内的69个奖项。在产品研发成果方面,项目实施中研发1000余件鹅卵石文化创意产品,得到了市场青睐。在文化传承成果方面,助力丛岗村设计建设了民族文化传习馆,并开展多期民族手工艺文化传承培训,效果较好。在产业经济发展成果方面,3年来的每个寒假均指导丛岗村村民开展以鹅卵石文化研学为主题的研学旅游经营项目,期间接待多个研学家庭,有效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发展。

项目评价确保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为确保研究评估的科学性,团队围绕“文化认同”“文化传承”“职业技能”“学习兴趣”“教育认同”五个维度制定了一套半结构化问卷,通过德尔菲法进行问卷优化。在小范围预试后,问卷信度(Cronbach's α)为0.87,效度(KMO)为0.9,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与效度。问卷调查对象涵盖项目实施地的少数民族移民、学徒和培训实施教师。研究团队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回收率约为98.7%。数据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88%参与实施培训的教师认为,学徒通过参与培训课程增强了民族认同感;93%的学徒表示,项目的实施增强了其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了解及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意愿;95%的学徒通过系统化技能培训,掌握了鹅卵石设计、雕刻的核心技术,增强了就业信心;87%的学徒表示愿意持续学习;88%的少数民族移民家长教育认同感显著增强,愿意持续支持孩子学习。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产学协同育人模式在促进云南偏远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未来发展建议

深化校企合作。整合资金与市场资源,推动怒江奇石文创产品市场化,持续提升附加值。通过企业深度参与产品开发与营销,为偏远民族地区村民创造就业与创业机会,为学生提供实习与实践平台,实现地方特色产业开发与教育振兴的深度融合,形成“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

强化师资建设。鼓励教师深入参与到偏远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振兴工作中,持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服务基层能力,打造兼具教育教学能力与产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队伍,为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提供专业化人才支撑。

完善传承体系。以传习馆为依托,构建完备的文化传承体系。通过举办活动,增强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推动地方特色产业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深厚文化底蕴。

创新课程设置。地方高校应结合云南偏远民族地区特色与产业需求,创新开发融合奇石加工技艺、民族文化等特色课程,将产业实践案例融入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地区发展储备本土专业人才,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精准对接。

产学协同育人模式下,云南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振兴实践为偏远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也为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经济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未来,期待更多研究者在该领域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为偏远民族地区教育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保山学院讲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本文系保山学院2023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助推云南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振兴研究成果”,立项编号:2023J1151)

2025-04-18 云南偏远民族地区以鹅卵石文创产品开发为载体,探索乡村教育振兴创新路径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1180.htm 1 锚定乡村教育振兴 打造产学协同蓝本 /enpproperty-->